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创新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创新教学方法

金玲巧

浙江省诸暨草塔中学

摘要:教学改革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新的课程正在各级学校中有条不紊的实施着。在高中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给地理课教学传统方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此的背景下,我们的高中地理老师应该任何适应、探究和创新地理课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现在高中地理课教学课实践经验,总结并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往的教学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成绩,以应试为第一目的,新的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风貌。作为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地理老师则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他们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直接决定着新的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改革以往地理课程的教学弊端,探索新时期教学方法的新路子,也是摆在地理老师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在地理新课程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平铺直叙,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应多元创新,注重实效。

1.信息化手段的巧妙运用。

信息化的开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变化”时,可以播放《追踪变化的气候》、电影《后天》视屏片段,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现代时期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几个方面,配以图片和视屏的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能激发学生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2.教会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多渠道获取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应设法教会学生学会质疑与解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施展才智并形成独立的个性。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常常这样设计,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促使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当分析了“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我让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上找出以下两个地区,同是北回归线附近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北非地区,并查看这两地的气候类型,然后设问:“为什么这两地都是在北回归线附近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纷纷去查看课本,看地图,查资料,发现问题的根源,得出结论。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乐在其中。

3.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密切联系与统一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如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酸雨观测和野外地质地貌、河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考察等研究,这些活动都经历了明察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种心理活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搞好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以帮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地理学科的学习意义得到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考察、调查、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搜集等,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价。

4.对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建立。

在地理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学生仍是“课堂的主人”,拥有关键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同时也作为助推器,让知识在师生之间传递。所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明白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性格方面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能力有所了解,要足够的信任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尊重,同时也需要严格地要求学生,不能够一味向学生妥协,要将教师的责任意识充分体现出来。

结语:

总之,地理教师是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跟上新课程的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郭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J].课 程教育研究,2017(12).

[2]周小芳.对新课程背景下运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 的探究[J].学周刊,2017(07).

[3]杨建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OL].学周刊,2017,(04):117-118.(2017-01-03)[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