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浅谈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问题

姚懿轩

摘要:互联网金融科技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支付、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得以迅速发展。但互联网金融业务渐趋多样化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风险问题,加大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的难度。基于此,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趋于多样化,互联网金融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互联网金融平台不规范、风险控制效率低、监管体系不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风险具有的传播速度快、破坏能力强等特点,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各种金融风险极大地提高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的难度,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一)利用大数据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互

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网络消费习惯,发掘用户的资金需求,向用户推送资讯和相关金融产品,并识别用户的潜在信贷风险,对客户的风险等级作出评定,最终做出有效的信贷决策。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业务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制,节约了资金供求双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既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效率,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门户将多种金融产品展示给众多的互联网用户,使用户能快捷高效地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这有效降低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使金融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四)互联网金融服务长尾化

长尾理论将客户分成20%的大客户和80%的小微客户,银行等传统金融系统倾向于将资金借给20%的大客户以回避风险。互联网金融则更倾向于为80%的小微客户提供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识别风险,有效满足小微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

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业务,其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能够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这在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放大了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员工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因此,在维护用户信息和交易系统的安全等操作方面就可能存在一些风险。

(二)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技术自身拥有一定的技术风险,规避黑客攻击风险、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密码泄露风险以及账户资金被盗风险等对互联网技术有极高的要求。

(三)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备较强的移动性,相应的金融犯罪活动相比于传统金融更加难以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由于其高杠杆更加容易与其发生信用关系的上下游之间出现信用问题,引发法律风险。

(四)信用风险

互联网交易双方只是通过网络发生联系,加剧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用户可以利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多家网贷平台上获取低门槛的线上无质押贷款,这极大地增加了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机制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法律属性。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当前相关法律不适应的地方,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模式和风险特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文件使互联网金融在法律规范的有效监管下健康发展。搭建多元有序、综合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负责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严格监管。通过对“一委一行两会”分工统筹协作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由国务院金融负责委员会的统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重点负责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中国银保监会重点负责互联网借贷业务,中国证监会重点负责互联网理财和众筹融资业务。

(二)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征信机制

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规模庞大,数据私有化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互为竞争关系,很难实现数据共享。应当完善互联网企业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金融平台之间的合作沟通。构建统一征信机制,一方面要拓宽征信数据来源渠道,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失信人“黑名单”,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征信信息管理机构的监管,进行征信合规管理,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保障其信息安全。

(三)健全多方位风险控制体系

第一,促进行业自律。要将各企业纳入行业自律平台,按照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公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设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促进互联网金融企业自控,制定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监管部门。第三,促进社会监督,企业除了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权限外,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利用大众媒体和监督机构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督。第四,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与保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有效的手段,向大众开展投资者风险教育。

(四)完善“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

企业要增强大数据技术防控能力,扩大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融入区块链技术并借助数据账本达成交易,并利用数据分析、数据画像、数据建模等助力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例如,在“信贷区块链”中详细记录全面信用数据,并将之运用到“信用区块链”的信用评级程序中,最终建成信贷区块链、信用区块链与货币区块链相互结合的风险防控技术系统;通过对环签名等互联网安全技术的运用构建更加强大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防火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营风险控制,需要联系实际进行,从已有相关互联网消费金融活动当中汲取经验和方法,应用到业务流程设计与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当中,并将风险控制措施前置到每一个关键业务节点,进而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活动的实施,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航.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管理问题分析——以余额宝为例[J].现代营销,2020(4):36-37.

[2]李旭.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财讯,2020(3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