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美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美学分析

徐喆璐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美学研究价值,尤其在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中的表现更为显著。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美学,论述了其语言表达的韵律美、真实美与和谐美,反映出主持人语言需给予受众美的感受,以通过节目正确引导文化价值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美学

现如今文化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其语言表达要充分展现出节目的精神内核。文化类电视节目相较于其他综艺娱乐节目不同的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给予受众和主持人更高的审美要求。在现代化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尤其是日常短视频利用其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抢占更多受众的注意力,但受众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更多来自“亚文化”的输出。在这样的文化传播环境下,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节目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给予受众正确的、向上向善的文化引导。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需要保证节目节奏的可控性、节目流程的完整度和节目内容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节目嘉宾、现场舞台的布置等多种要素的配合来呈现节目所需要表达的文化意境。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既要是节目的参与者,更应是文化类节目精神内核的输出者。从而也要求主持人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打磨自身语言表达,力争在节目中用朴素、真诚、高雅且充满文化内涵和正能量的语言来展现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底蕴,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在固定的节目播出时间内用凝练的语言将文化信息和美的感受传递给社会受众。

一、声音表达的韵律美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声音的韵律美占据了重要席位。古代文言文的创作中,作者会在句中增添虚词、叹词或者是没有意义的词语,增加文章的吟唱感。尤其是在唐朝之后,诗歌的创作出现了对于字句、平仄、押韵、对仗等有严格要求的律诗,这些律诗在吟诵方面更加朗朗上口。在语言表达上,古代的诗歌写作重于要求平仄押韵,需要有韵律感;现代的语言美感则要求语言不仅要有轻重缓急的速度,还要有抑扬顿挫的旋律[1],例如现代汉语中每个字的调值就是最基础的韵律要求。

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导演和编剧会在节目进行过程中穿插许多古代诗词或现代散文诗歌,以此来渲染节目所需要呈现的文化意境。作为这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对于诗词的朗读以及其他话语的表达更需要遵循现代美学的要求,体现出有韵律的美感。古诗词朗诵上的抑扬顿挫,解释话语表达的轻重缓急都是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增添韵律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朗诵与流程主持搭配最典型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对于其语言表达进行了多样的艺术化处理,即兴口语表达上巧妙地使用诗词,针对节目流程把控的一张一弛,都带给观众美的感受。每期节目的开场白,董卿都会采用诗句加排比的句型来概括本期节目的主题。无论是诗词的选取还是相同句型的排比句,在董卿的语言表达处理之下带给受众不一样的韵律美。《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个文化宣传和竞技比赛并存的节目,对于主持人掌控节奏、串联流程的要求更高。在流程把控的方面,主持人需要用精准的话语来呈现竞技舞台惊险刺激之感。在关键比赛阶段,董卿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来渲染比赛紧张的氛围,也能在选手频繁出现答题错误之时,恰到好处的舒缓选手的心情,以帮助他们达到更好的答题效果。在每期节目过程中,主持人需要在选手答题过程中来引导他们介绍自己与中华诗词的故事。此时,主持人与选手的对话更像是一场访谈节目,主持人需要转变语气和态度,采用具有亲和力的对话方式引导选手进行表达。在交流过程中,董卿提问角度新颖、层层递进,在选手介绍过后也能巧妙的将话题继续引到诗词,继续进行节目的后续流程。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表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既有成熟的主持语言技巧、又有深刻思想和文化底蕴的崭新的主持人形象,让受众感受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现代美感和文化价值。[2]

二、情感表达的真实美

真正的美是关乎情感的快乐。而在情感快乐背后,更需要思想价值的主宰。人们永远不会对不以为然的对象产生快乐并以之为美,但会对情感表达的真实而称赞。[3]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是相互依托,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情感的实际传播媒介,情感是语言的实现目标。主持人对自身所需表现的思想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转化,在节目中进行口语化的表达,作为声音符号传递给受众,最终呈现出具有文化精神内核的声音形象。[4]在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大多数电视节目拥有着娱乐输出、快乐至上的同质化标签,文化类电视节目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立足受众的视角,利用大众传播策略与广大观众建立情感共鸣,产生共同话题的沟通。当下中国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是将发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故事融入节目内容中,在节目中提炼精神内涵,从而与观众建立起情感桥梁,传达文化价值观。

在电视节目中,无论是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还是节目嘉宾的情感抒发,都是受众关注的重点。个体的内心情感不仅能通过表情、动作、肢体等直观表现,真实且富有诗意的口语化表达同样也能够直抵人心。对于情感真诚的表达是能够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感受,并且完全可以替代生搬硬套、浮于表面的话语。

2017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类情感节目《朗读者》,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兼主持人,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来节目中畅聊自己的故事,阅读著名文本,分享文化感想。主持人与受邀嘉宾在舞台上的一个生活化空间内,探讨关于生存死亡、伟大人生、平凡生活,抑或是人性光辉的种种思考题。[5]每一季节目共有12期,每一期节目都是邀请5至6位嘉宾,围绕某一个关键词来展开访谈和朗读。在《朗读者》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本期所有嘉宾都围绕关键词“生命”来进行朗读,节目邀请到著名演员胡歌来分享自己与“生命”的故事。胡歌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作为演员出道以来的心态转变,以及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次意外事故。主持人董卿在同他的交流过程中使用恰到好处的话语安慰他的心情,同时也在积极引导胡歌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节目最后的总结中,董卿采用胡歌选择朗读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语句进行小结,再一次勾起观众内心对于生命伟大或渺小的思考。《朗读者》的节目创作是结合真实、独特的人物经历进行叙事,作为主持人的董卿用质朴且温暖的语言描绘着平凡人每一次内心的悸动,受众在观看节目中与主持人和嘉宾产生情感的共鸣,并有自己情感最自然的流露。

三、视听兼备的和谐美

全社会在文化自信的旗帜引领下,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电视节目创作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媒体领域的进步,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视听环节的制作。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典型的视听类节目,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载体。真正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需要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有特色、有审美价值的视听手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凝练主题,以综艺节目的形式来展现,不断为观众创造新的审美体验,满足并引领观众的审美追求。[6]

文化类电视节目属于艺术门类的大范畴,艺术带给受众的美感是将零散、参差的部分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成整体。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在感官上最直接的协调方式。

在众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中有许多种类的节目呈现形式,如文化+情感、文化+竞技、文化+文物、文化+音乐等。其中《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央视原创大型文化音乐节目,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采用精美的歌唱舞台呈现、专业歌手演唱和专家点评方式,使广大民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接受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相较于其他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极大的创新性,创作团队在节目呈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上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体验。作为该节目主持人的撒贝宁,其语言表达也符合经典与流行共融和的节目定位。撒贝宁作为被大众熟知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其敏捷的思维、到位的表达等,给观众留下了知识渊博、语言幽默的整体印象。他不仅会在嘉宾演唱前会深情并茂地将诗词朗诵出来,也会在歌手演唱过程中陶醉于歌词的典雅美和曲调的韵律美。撒贝宁情到深处地朗诵表达和肢体动作充分展现了《经典咏流传》视听兼备的和谐统一,在传统文化固有的严肃性中融入轻松的乐感美,也使大众在接受层面产生了更好的适应性。[7]

结语: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主持人在节目中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做到与节目传播的核心价值相匹配。本文选取我国经典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进行探究,以节目主持人董卿、撒贝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韵律美、真实美与和谐美符合大众审美和现代美学的要求,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促进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交相辉映,为受众潜移默化地渗透节目需要传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丁小佩.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美学风格研究[J].声屏世界,2020(23):34-35.

[2]程文杰.董卿的语言艺术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09):158-160.

[3]祁志祥.六朝美学两大主潮:情感美学与形式美学[J].江海学刊,2022,No.341(05):245-254.

[4]何炜.播音主持语言交际与情感表达方式研究[J].视听,2015(05):114-115.

[5]孔祎宁.情感输出与价值认同:从《朗读者》看文化类节目的共情传播[J].北方传媒研究,2022(01):65-68.DOI:10.19544/j.cnki.bmyj.2022.0015.

[6]文卫华.试论数智时代视听节目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中国电视,2022(11):36-41.

[7]邢梦莹.从《经典咏流传》看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传播路径[J].电视研究,2019(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