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春舞》的分析与演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钢琴曲《春舞》的分析与演奏

 田野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钢琴曲《春舞》是由作曲家孙以强先生于1980年构思并创作完成的钢琴作品,该曲生动刻画了新疆人民热情的民族特点与积极的日常生活,是一首具有鲜明新疆维吾尔风格的作品,它蕴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新颖的创作手法。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令《春舞》在当时的中国钢琴音乐中成了特别的存在。本文深入了解与分析《春舞》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帮助演奏者准确理解作品,并为其他类似作品的演奏提供方法和借鉴。

关键词:春舞;新疆舞曲;演奏音乐表现

一、概述

钢琴曲《春舞》是中国作曲家孙以强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1980年孙先生在新疆丰收之际到新疆采风,从而创作出这首描绘了新疆人民精彩生活的钢琴作品。乐曲开始的引子安静而富有幻想,使人心旷神怡,仿佛眼前便是维吾尔族的年轻人踏着朝阳,赶赴果园的场景。随后出现是一段典型的新疆音乐节奏,展现了他们民族的年轻人日常辛勤劳作、满载蔬果、尽情舞蹈歌唱的画面。最后的音乐又回到了宁静恬美的意境之中,而前期充满生命力的感官冲击却依然萦绕不尽。

通过了解乐曲《春舞》的艺术特色和音乐风格,为我们后续更好地掌握与它相似类型的音乐作品,并且对它们的演奏方式、音乐表现进行分析。

二、《春舞》的音乐分析

1、曲式调性

《春舞》是新疆舞曲风格的钢琴作品,鲜明的民族特征使得这首曲子富与强而有力的音乐感染力,其曲调丰富多彩,音乐语言形象生动,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演奏技巧新颖。作曲家运用西方的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相融合,使得乐曲以轻快为主题的同时又不乏热烈的冲击力。

此曲是复三部曲式的乐曲结构,全曲一共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部分组成。乐曲的呈示部与再现部使用一样的主题,展开部发展出一个频繁发展变化新主题。每个部分都需要由单二部曲式以上的结构进行构成。首部第一部分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展开性的中部。呈示部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三段式结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周吉先生将一种维吾尔民族乐中特有的音型叫作“活音”,主音以外的任一音级上都有可能出现活音,孙以强先生就是运用变化二度音程关系模仿这种特殊的音乐效果。

2和声分析

结合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实际情况,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和声加入到传统的和声功能上,运用了五声性和弦、重叠和弦、复合和弦等多种手法。构成维吾尔族民族性特色旋律的主要是其特殊的音程关系,其中以增二度、四五度等为代表。增二度的再现表现出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异域风情,而在慢板切分节奏中的歌唱性又带有西域舞曲的柔媚感,增音程的变化则给予主题如娇艳的面纱少女的神秘感。慢板的再现主题增加了许多八度的旋律,模拟琵琶由近及远的演奏方法,加上民族旋律基础音程,使得音乐更具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旋律声部快速八度的进行,模拟新疆手鼓舞欢快热烈的节奏感,将全曲推向了高潮,给人们带来浓厚的异域风情以及身临其境般的畅快感。

引子部分由D大调的明朗欢快开始,利用D大调让这首音乐的起始饱含抒情与音乐悠扬的美感。在乐曲中,有着很极其频繁的调性转换,而且不同调式的转换都带给人们不同的心境与感受。首部主题a则在d小调上,由右手不断下行的双音,与左手旋律交织呈现出初晨朝阳升起的生机感,逐渐过渡向d小调。前者D明朗欢快,后d小调更加着重于表现柔美神秘,为呈示部主题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乐句运用了托卡塔式的手法,使音域逐渐宽阔、明快。在主题a段中,是建立在d小调演奏出的具有明显欢快氛围的乐段,具有较强节奏感。左手运用新疆手鼓舞的节奏型进行演奏,能够体现出欢腾热闹的氛围。从大部分乐句中可以分析出,许多旋律都是先抑后扬的。比如呈示部的第一主题(谱例1)。

谱例1

整首曲子不断对21~29小节进行重复,通过分解八度、托卡塔式等音乐的表现方式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再现部缩减再现,是为了表现呈示部的变化再现。音乐在力度变化与节奏逐渐放缓中趋于平缓,最后以D大调返回中速。这部分的曲调渐渐趋于平缓,让人联想出田园辛勤劳作一天后回到家的休息的安宁祥和感,三个部分的完美结合使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有许多地方出现了增二度的连接,这种和弦外音带给人一种轻快的调性游离的感觉。当琴键上无法表现半音内的四分音时,作者便改用距离较近的增二、小二色彩和弦以模仿新疆四分中立音律。

3、节奏特点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音乐旋律优美,变化多姿多彩,而在全曲中无论是哪个大的部分,即引子、首部、中部、再现部,还是每个划分出的小段落所划分出的次级结构,都是以弱起开始。突出了节奏的重音,形成由弱至强的强烈对比。整首乐曲均采用2/4拍,引子、首部、再现部以及首部中各次级结构,都以第二拍的后半拍即弱拍的开始。

新疆民族音乐在音乐节奏上多是以切分音节奏为主,作曲家在此曲的引子与呈示部就大量的运用了切分音的节奏音型,模仿出新疆手鼓的节奏,使旋律充满了舞蹈的动态感。这种节奏风格与维吾尔族所使用的阿尔泰语系有重要的联系,这种语言常以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节为重音,成就了独特的维吾尔风格舞曲。

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乐句一般前半句比较紧凑、后半句比较松弛。“前快后慢”也是维吾尔民族的语言和音乐特点,十分能体现其民族特色,这种一动一静的律动在维吾尔民族乐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被称作“麦西热普节奏型”,在再现部中,此节奏型几乎贯穿在左手的旋律中,且在切分音上使用了跳音演奏,使得音色旋律张弛有度,风格更加鲜明。

三、《春舞》演奏技巧

为了表现出新疆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以及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力,新疆青年男女的豪放彪悍,其中包含了许多钢琴的演奏技巧,如快速的单音弹奏、快速的琶音技巧、多声部弹奏、快速的交错八度演奏以及各种弹性节奏的把握。

乐曲中引入了大量新疆手鼓舞的节奏型作为低音伴奏,跳音的演奏方式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春舞》中跳音呈现的声音与早期跳音的感觉呈现是完全不同的,触键有力而活泼的欢快感。

为了体现乐曲的立体性与活跃的气氛,作曲家在乐曲中加入了加花炫技的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音色要饱满,声音要灵动以展现舞曲的欢乐轻松气氛,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要让爆发力充斥加花的演奏部分,震荡人的灵魂,这不仅仅需要运用指尖快速干净利落的触键、离键,也需要配合手腕灵活移动加之小臂的力量。双手的重叠演奏触键要快而短,触键也应由力度的逐渐增强运用力量转换来展现强烈的情感变化,以此特点展现高涨的情绪。

掌握的是连续双音弹奏,以及紧促有力的十六分音符,在指法部分要灵活变化,再现部在发展得新主题中,指法应如行云流水,形成如歌的连贯。同音在换指的地方手指需“低落”,模仿出具有民族拨奏乐器的轻巧活泼。十六分音符的律动给人以均匀完整的感受,双手交替的演奏部分要重点突出强弱的节拍,在跳音完整有力的同时手指快速离键,不能拖音,以此强调新疆民族乐的音乐特点。               

四、结语

孙以强先生在《春舞》中巧妙运用了新疆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与民族乐器旋律特点。它个性鲜明,也非常的具有创新。乐曲起始旋律悠扬,令人心生向往,随后经典的新疆民族歌舞节奏,旋律优美富有律动感。其炽热奔放,雕刻出一幅载歌载舞的人民喜庆节日的生活画面。宁静美丽的心境中,韵味魅力依旧无穷无尽。充分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人民充满活力的面貌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韩汶静.钢琴技巧与音乐表现的融合——评《钢琴演奏技巧的自然表现与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

2王晓丹.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性[J].艺术研究,2019年

作者简介:田野:男,湖北襄阳人,汉族,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现主要从事钢琴演奏及教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通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联系方式:13997726098,电邮:9275012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