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3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董希磊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在建党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和最艰巨的任务主要在乡村,因此我们只有从共同富裕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理解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极其紧密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从历史逻辑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一直就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探索的理论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从实践逻辑看,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一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弄清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可以为我们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提供目标上、方向上的指引,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类必将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冲破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的资本主义狭隘局限,不仅物质财富会极快增长,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会变为现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历尽千辛万苦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历代共产党人都不断创新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可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了共同富裕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共享发展观”逻辑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为了缩小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享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探索“共享发展观”的相关理论,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构想出了不同的“共享发展观”。总体来看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享发展观”的探讨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革命起到了充足的保障作用,“共享发展”的相关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共享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苏联的相关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的相关理论,尽管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相关理念,但是这一模式缺乏发达生产力的必要基础,因而并没有充分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处于低层次共享发展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在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伟大构想,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的农村地区的生产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乡村衰落、乡村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凸显。

第四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基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事实,面对不容忽视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创新“共享发展”的相关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伟大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1]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随着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更加日益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有力举措。

(二)城乡关系逻辑下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关系成为必须谈及的一个问题点,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城乡发展的探索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基于战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乡村居于城乡关系的中心,城乡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第二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基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成立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这一时期必须发展重工业,我们党做出了把发展的中心由乡村切换到城市的战略,城乡关系中城市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城乡关系中,农村居于一种次要的位置。

第三个时期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则日益凸显,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第四个时期是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在这一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成果的客观事实,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4]、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4]。由此可见,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历史阶段高质量乡村振兴也成为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二、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一)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不是靠少数统治者,也不是靠个别英雄人物而是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要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广大农民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创新了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盘活了乡村人才“活水”,激发了乡村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了乡村进行创新创业。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具有开拓思维和创新理念的青年乡土人才走上田间地头,谋划产业发展,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奋斗意识、建设意识、主体意识,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心和参与度,成为了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矛盾提出全新论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上。我们需要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城乡发展水平出现分化趋势,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极为有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6] ,因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成为实现共同富裕新的路径,乡村振兴也成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7]。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有效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构想,也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战略选择,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从马克思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把握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基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切忌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9]。乡村振兴也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过程。因此乡村振兴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的办一年接着一年的干在循序渐进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搞刮风运动[9]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中华民族的长期努力,坚持尽力量力的统一[10]。乡村振兴不能超越乡村发展阶段,要综合考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切勿操之过急,不按规律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11]。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向前发展。

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一)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共同”,就是全体,即不平等程度缩小,是全体人民更加均等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不是少数人、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的富裕,体现为合理控制和不断缩小群体间的差距;二是“富裕”,就是使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即体现为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这就说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富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所获得的幸福感、满足感才真正反映了我国实现的水平和质量

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少数区域的富裕,而是包括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须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与必经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就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更加迫切的历史性任务。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内在要求和有效路径。

(三)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12] 。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使得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的基础上,广大农村地区供水、排水、道路、电力、信息网络等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出行难、安全饮水难、网络慢、教育资源缺乏、医疗条件差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进入新时代,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总要求,夯实农村发展产业基础、推动设施建设与城市同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

参考文献

[6] [11]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2] [9]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 年 2月5日

[3] [5]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

[8] [11]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求是》,2019年11期

[10]  袁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作者简介:董希磊(1999.04—),男,汉族,河南籍,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