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对话的火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1

点燃学生“对话的火种”

王娟

浦江县南苑小学

课堂对话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它使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老是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只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录音机,只需机械的记住,学生又几何能把知识消化成自己的能力呢?我们的课堂又给了学生多少畅所欲言的机会呢?

一、诱发探究——与生活的对话

课堂教学必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倡导并确立这样一种理念:让学生的思维融入生活,让生活走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课前就布置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数,上课时学生就汇报出各种结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又如,我在教学《数学乐园》时,设计了一个运弹子的活动,先是在组内进行比赛,然后以组为单位派代表比赛,看谁在单位时间内运的多,运来一个弹子记录员就往黑板上贴一个圆片,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运的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张扬个性——与他人的对话

1.师生对话,心与心的交流

以往的教学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而较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精神,关注他们全面的发展。如教学《比多少》时,得出:右边小猴的桃子比左边小猴的桃子多,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还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讨论,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这样的师生对话,使教师尝试着蹲下身子,与你的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思索和协商;这样的师生对话,为学生铺设了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2.生生对话,智与智的碰撞

生生对话,给了孩子们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的空间;给了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的机会。在这时,学生才会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如,在教学《分类》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铅笔全部拿出来,然后让互相交流、讨论,看看可以怎么分类,有的学生是按铅笔的颜色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无橡皮头来分的,有的是按铅笔有没有削过来分的,还有的是按照铅笔的长短来分的。教师肯定学生的这些分类方法是对的,并引导学生得出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能进行不同的分类。生生对话是孩子们争论不休的时刻;是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学习活动,经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的时刻,也是课堂教学精彩的时刻。在生生对话中,孩子们学会了积极思考,友好合作,虚心倾听,学会了反思、批判和创新。孩子的思维,就像一条不见底的河,让它在对话中成长吧!

三、放飞想象——与课本的对话

“教师对教材的高度,决定了对学生的影响力。”这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当然,研读的不仅是单一的课本,也不仅是相应课题的教师用书,也不仅是相关的教学设计,更需要研读了解新课程对各学年段的目标达成,把握每一册书与每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教学《长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品有长有短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学生就说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说“我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把它们横着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比另一端的”,有的说“我的把它们竖着戳在手心上来比的”,还有的说“把它们的两头都不对齐也能比较出来”  。由于学生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些结论都是有道理的,我都给予了肯定。作为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上学生通过教材,各抒己见、探索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走出课堂时,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如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张扬个性,超越自我。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不能及时捕捉住话题的灵感、火花,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正所谓的“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