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深化思政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传承传统文化,深化思政教育

魏海燕,,,李思蓉

仪征技师学院,江苏 扬州 211400

仪征实验中学,江苏 扬州 2114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思政课是中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需要教师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引言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因此,中学思政教师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

一、思想教育概述

思政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随着我国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也变得很高,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力度。

二、中学思政课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深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学校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由此增强了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但认识深度不足。比如,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传统文化进课堂缺乏配套的评价机制。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课本,课堂上有时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成长需求选择案例,忽略了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

(二)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中学思政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要两条腿走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现阶段,文化工作备受关注,中学思政课堂中传统文化占比不断扩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漠视传统文化的局面在中学思政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部分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发掘,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延伸并拓展传统文化,忽略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削弱了中学思政课堂中传统文化应用效果。

(三)教师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

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面临很大的教学压力,导致思政课堂教学不够灵活。课堂上以传统讲解或演示教学为主,教学手段简单,重视传授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与实现知识目标,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求。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呆板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成长需求明显不相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传统文化也无法充分发挥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引导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意义

(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需求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了成熟的事物判断与接受能力。中学的思政课堂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具有其特色,与其它课程核心价值不同,而且具有一般德育工作没有的特点,整合方式不同于一般学科,而且立德树人功能也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因而,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利于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三观。

其次,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日益紧密,文化竞争也更加严峻。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中华文化要想利于世界文化之林,加强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有效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从理性层面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传统文化实际发展需求

首先,传统文化发展中,思政课是重要传统手段,其包含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学的思政课具有一定的综合与实践性,保障学生学到综合知识,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社会成员开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解放思想是其切入点,要转变理念采用科学理论为学生提供指导。

其次,在中学思政课生动实践中,传统文化将获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历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中学思政课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塑造成为具有民族与时代特点的文化,以此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四、传统文化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融合策略

(一)积极创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来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各样形式的文化活动。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浸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里,让道德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首先,在校园文化以及班级文化的栏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演讲、表演、参观以及社会实践等一些活动,通过看听,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其次,教师在制作相关课件时,应当有意识地使用中国风的模版,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上的一些图案以及配色等,能进一步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美感以及特色。最后,教师可以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和诗词歌赋,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点评、小结等不同环节,可以为课堂增添文化气息,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组织实地参观活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课堂上,单纯理论知识教学无法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在寒暑假或小假期带领学生去名胜古迹或人文景观参观,便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体会传统文化。以此有效融合学生取得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时,要适当地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做好考察记录,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假期保障学生安全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参观传统的民族建筑,如围龙屋之类,在实际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便于学生头脑中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思政学习热情,降低教师教学压力。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努力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效果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学校应多组织语文和历史、政治教研组联合的一些交流活动,把适宜的语文等一些教学素材,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中;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文艺以及思想等,以进一步感受其中积淀的文化价值,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教学中的泛泛而谈。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鲜活的时代视野是分不开的,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我,对传统文化作出贴合这个时代发展的表达,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除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在传承传统文化中作用之外,还能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思政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中学思政教师要深入研究思政教学要求,发掘传统文化特点,组织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保障学生在深入了解思政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利用各类趣味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永成.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1(23):17.

[2]龙玉婷.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3):20-21.

[3]何大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策略[J].广西教育,2020(38):26-27+56.

[4]李征.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