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授受关系中的价值观研究

/ 2

日语授受关系中的价值观研究

伍秋仪,刘嘉怡,郑悦,覃榆琳,温小敏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的语言能体现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价值观的差异性。授受关系是日语表达的一大特色,日本人十分注重自身与上级、同辈以及家人之间的关系,这对他们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形成了他们独有的价值观。本文将通过授受关系中所体现的恩惠意识、等级意识、内外意识以及集团意识四个方面阐述日语授受关系中的价值观。

关键词:授受关系;价值观;恩惠意识;内外意识;集团意识

一、授受关系中所体现的恩惠意识

在汉语中,表达授受关系时,只需“给”和“予”二字便足以表达清晰,而在日语里,需要用到“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や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くれる、くださる”这七个授受动词 。并且,所表达出来的“给予”,并不只有“给予”二字的表意,根据身份,地位等的不同,日语中所表达得授受关系还蕴含着恩惠性。

如: A给B打电话

在汉语里,这是以我的视角,陈述A打了个电话给B这件事,并无特殊之意,也看不出A和B之间的关系。但在日语里,这句话通常是这样表达:BはAに(から)電話をもらいました。(B得到了来自A的电话)虽然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是在日语里,这比中文表达多了一层恩惠性,收到电话的B是在接受来自A的恩惠,同时这种表达也展示了第三方的“我”与A、B之间的关系,我与B是更加亲近的存在。在实际的生活中,出于礼貌性等的考虑,日本人更多使用的是“もらう和いただく” 。在商务场合,经常有这样的表达“xxの件でお電話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が……(关于……的事给贵公司打电话)”在这句子中,实施动作的主体是我方,但在日语里所表现出来的是“请求对方允许我打电话”之意,加上授受动词“いただく”多了一层把对方放置于高位,将自身地位放低的尊重意味,将原本“我给他人打电话”的表意加上了日本人独有的恩惠意识,暗含了“给对方打电话询问是对方给予我的恩惠”这样的意思。同时,在询问他人意见时,常见的表达为 “何かアドバイスをいただけますでしょうか”  加上“いただく”,将对方置于施恩者之位,将自身置于受恩者之位。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集体文化,比起展现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日本人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的从众性,展现自己的集团意识。在这些影响下,因身份和年龄等的不同而造就出的等级观念被强化,催生出日本人独有的恩惠意识。在这种价值观下,日本人将恩惠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里的,在日常的话语里就展现出自身的恩惠意识。根据在日语里所使用的授受动词,不但可以推断出双方身份地位,也可以体会到日本文化中所独有的恩惠性。

二、授受关系中所体现的集团意识

汉语里“给”字足以表达出授予方和接收方,而日语里的授受表达却需要立足于句子分析,从句子的主语,主语发出的动作、对象来判断,可以了解到其中暗含着等级,亲疏远近以及辈分等关系。这种表现在语言上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两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日语中的授受表达需要根据辈分,等级,恩惠关系,恩惠方向以及集团内外(亲疏关系)来考虑,在7个授受表现中“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や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当中取其一。在此就授受动词来浅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识。 

1、浅析日本授受动词与集团意识的关系

作为日语礼遇表现之一的授受表现,它所具有的恩惠性与方向性,表达了一种日本文化下特有的语言形式。迄今为止,“和”“和睦”一直被日本人视为最重要词汇。“和”是不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是试探着对方的意思,设身处地为对方考量着想,并对自己的说话留有一定的余地。所谓集团意识是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时刻以集体为中心,将集体放在首位。

1.1从授受动词的使用场景分析。

其中授受动词作谓语时,最反映日本人群体意识的是赠送礼物,在日本,赠送礼物从古代就盛行,人们通常赠礼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愿望,表达一种友好相处的愿望心理。当授受动词作补助谓语时,常表示“我请对方为我做…”的含义。例如:公司科长对下属说「明日もっと早く来てもらえませんか」(明天能早一点来吗),这种场合下,一方面是上司对下属的要求,而另一方是包含了对听者的关心。

1.2 从敬语使用的情况分析。

例:

1)田中はすぐ参ります。恐れ入りますが、こちらにお掛けになってお待ちください。

2)お忙しいところ失礼します、例の件でお電話させていただいて、田中と申します。

越是亲近的人使用的敬语就会相应减少,越是生疏的人使用敬语的意识就会加强。日本人以集团为单位,将自己融入集团,把自己人与外人去分开来。通过使用自谦语与尊敬语来体现对内外人员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うちの学校」「うちの会社」等说法,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划分为学校或者公司集体的一部分,可见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如此深刻。

日语中的授受关系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日本人的等级意识以及内外意识。

三、授受关系中所体现的等级意识与内外意识

1、等级意识

在日语中,授受关系表达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动词形态来表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

使用不同的授受动词可以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关系。例如,“あげる”(给予)、“さしあげる”(谦让地给予)、“もらう”(接受)、“いただく”(谦让地接受)等。这种授受关系表达反映了日本人对等级的高度敏感性。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地位、地位层次和社会关系。这种意识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庭到学校、公司和政治领域。

 2、内外意识

在日语中,当说话人本身作为“授受动作”的中心视点时,根据与说话者的关系,可把周围人分为身内、身外(即说话者一方和说话人一方以外)。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因此,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比个人更为重要。这种内外意识也体现在授受关系表达中,人们使用不同的动词形态,表示自己所处的团体和社会层次。

日本的内外意识,是在儒家思想和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日本近代以前,人们最重视的是自己内部的等级关系。这是因为在古代日本社会中,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构成的家族集团和以地域为基础构成的村社集团。在日常交往中,他们通常喜欢依附于某个团体或集体,并对外界持保留态度。在语言表达中,当说话者代表自己所在的集体或是说话人一方时,可以暂且不论集团内部的等级划分,提及集团内部的位高权重者亦可使用自谦语以表敬重。

总之,授受关系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日本人对等级和内外意识的高度敏感性。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于与日本人交往和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都非常重要。

四、结  语

通过以上对日语中授受动词的具体例句和实际例子的具体解释以及分析,从日本的授受关系中探讨了日本人的几种价值观。可以得出日本人的价值观是会体现在言语行动中的,他们甚至会将其转化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

在学习日语的时,我们要善于观察,并且将文法的表达、使用和日本人的价值观联系起来看,在促进语言能力进步的同时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为两国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颖 袁晓星.从授受动词的使用来看中日恩惠意识的差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2)

[2]杨方方 张登云.日语授受表达中的集团意识——从文化视角看日语中的授受表达[J].考试周刊,2013(05)

项目名称:从日语授受表达看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项目编号:SJ2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