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历史进程和鲜明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4
/ 2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历史进程和鲜明特征

沈天一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并开始否定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阶段。他着重从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早在1978年9月,他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再强调, 搞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发展上去,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他指出: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从社会主义根本优越性的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成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依据。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逐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许多“左” 的观念和做法,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使邓小平认识到,必须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具体做法、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区分开来,“一大二公”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体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③]他明确提出,我们以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完全清楚。1985年4月,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他从马克思主义原则、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角度,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就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的阶段。在1992年春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这一概括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讲了生产力,又讲了生产关系;既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性;各部分内容间联系紧密,逻辑性强,表达确切。

第四阶段,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思想武器。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本质要求。2001 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⑤]这段话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还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发展和变化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方面进步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又为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深层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主要从社会制度的性质、人们的信仰信念乃至思想觉悟等方面理解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制度方面的特征,而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认识不太清楚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归根到底表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和文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权益。这就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与发展问题紧紧联系了起来,而不只是把社会主义看作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表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并不只是为了信仰,更重要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为了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全面的现代化。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首要基础地位。邓小平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把这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与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有自己的目的。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发展生产力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事业不断推进。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将在这一长期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他在这里用了五个动态词: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蕴含了社会主义本质表现的动态特点。这样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首先应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能在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时追求“一大二公”的理想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格外强调要发展生产力,实行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政策和体制。这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130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314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35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373

[⑤]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