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落花生》教学设计

张静姝 ,熊懿

襄阳东津新区第二实验小学

前言: 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学习能力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因此应从小学开始重视语文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感受文字魅力,体会语言的力量是教学的重要目的,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是语文教学要达成的重要成果。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版⼩学语⽂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这是⼀篇精读课⽂,运用散文的体裁,着重讲了⼀家⼈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对花生作用的谈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宗旨。说明做⼈要做有⽤的⼈,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没有好处的⼈,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奉献于社会的⼈⽣理想。这篇课⽂安排在第四单元中,这⼀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章的主次”。读课⽂时要抓住那些与⽂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紧密联系的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分清⽂章主次,加深对⽂章思想的理解,学到作者表达思想的⽅法,如何借助对某一事物特点的描写来描述人的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和新颖,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的理解而言,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居然”造句。

 2、能深⼊理解⽂本内容,品析课⽂中含义深刻的句⼦,学习花⽣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要做有⽤的⼈不要做只讲体⾯⽽对别⼈没有好处的⼈“的道理。

 3、了解借物喻⼈的写作⼿法,能学习课⽂的写作⽅法来尝试借助某一事物突出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由表及⾥的了解花⽣的可贵之处,理解⽗亲赞美花⽣的深刻含义并从中体会做⼈的道理。

2、难点:学习借物喻⼈的写作⽅法,分清主次来内化知识,描写⼀样具体的事物。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与应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了希沃课件及配套挂图等,将图、文、音、像、影达到融合,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展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榨等5个生字,读准“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浇”等9个字,正确读写于“播种、浇水、吩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第1一2自然段,尝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疑。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元利购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青青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以谜语导入吸引学生兴趣也让学生增加了对花生的认识。

  1. 导入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通过预习课文,提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

  1. 老师解题:其实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认识的花生,之所以叫落花生是因为花生的花落到地上,子房柄就钻到了土地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作者为什么取笔名为落华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 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半亩、播种、浇水、吩咐等词语
  2. 读准多音字的读音:(1)花生的价格更便(pián)宜

(2)送货上门,不但方便(biân)了解群众,也给商店增加了收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1. 细读课文,划分段落: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2. 师生互动中总结:第一部分(1):在母亲的提议下种花生,收花生;第二部分(2)收获节以及准备;第三部分(3~15)收获节时一家人在一起尝花生,议花生。

4教师板书:种、收、尝、议  并提问:这四件事,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1. 师生互动总结出:重点写了谈论花生,因为谈论花生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品读课文,理解含义

  1.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总结出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位置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2)“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惊喜之情。

(4)分角色读对话,采用小组内朗读,组内比赛朗读的形式,教师做出评价。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母亲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来了,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我们分成五人一组,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大家按照自己对课文和人物的理解,发挥想象力,我们下节课进行情境表演来深入学习,请大家充分准备,期待下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2.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有某一件事联想到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想通过谈论花生,希望我们做一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难点: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与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 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回忆课文,重点做好衔接。
  2. 默读课文3到15自然段,以小组作为单位合作,讨论完成活动卡1了解花生的好处。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 预设:姐姐:花生味道很美

         哥哥:花生可以榨油

          我:花生的价钱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父亲:朴实无华,虽不好看,但很有用。

二、深入品读、明白道理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议花生”的部分朗读时注意语气。小组合作完成活动2,品读父亲的话,明白做人的道理并提问父亲用一个词语“可贵”来概括了花生的好处,并给予评价,那么可贵在哪里呢?

2.师生讨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凸显出花生的截然不同默默无闻写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品质。

3.教师指导朗读,提示读父亲的话时,应该语重心长地读出对花生的爱慕与可贵。

  1. 讨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朴实不计较名利的人,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
  2. 引导学生想一想:做人一定要像花生一样吗?像桃子、石榴一样不好吗?在师生互动中总结出做人要做内在美、外在美同时具备的人。
  3. 引导学生讨论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是“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例如:环卫工人、下水道工人、抗洪救灾战士…这些人默默奉献,对社会有用,贡献自我价值的人就是“有用的人”。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 概括全文主题
  2. 分析篇幅安排的原因(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谈花生——谈人生),总结出:本文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四、随堂练习

课文讲解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提示可以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竹子、梅花、路灯等…),可以描述不同的事物,简要写出借的何物喻何种人,也可以专注某一事物详细描述其品质,教师在过程中做巡视指导并挑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展示。

教学评价与反思:

1、活动中通过谈论花生的益处,教育学生应产生人生抱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2、课文局部内容是重点,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认真品读,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无数都是流于形式,无数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渐渐体会,教师在这一阶段只是要为孩子埋下一粒种子。

3、在课堂中教学内容有些涣散,重点不突出,应简化语言,着重讲解花生的内在品质,让学生深刻体会落花生精神,侧重于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4、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效果符合预期设想,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效果不错,时间把握上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