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赏品书法作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4
/ 2

浅谈如何赏品书法作品

文/蔡汉顺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产生了灿若群星的书法家和浩若烟海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精湛的艺术珍品,为祖国的艺术殿堂增添了光彩,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加了财富。如何使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艺术传承有序,历久弥新?赏评书法作品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赏评”于文字而论,顾名思义“赏”指的是欣赏,“评”指的是品评。欣赏和品评实际上是两码事,但二者又不可分割。欣赏总要涉及评论,评论又有助于欣赏,如果只赏不评,或者只评不赏,那书法作品就如“明珠土埋”暗淡无光,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因而赏与评二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应视为同一个问题而论。

如何赏评好一幅书法作品,在当今的书法赏评界中可谓“车载斗量”,众说纷纭。南北朝时期的大书法家王僧虔曾对此总结立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而我做为一位书法爱好者,也斗胆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先从直观的角度去评说。

我认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如一个女人,当你与她初次见面的时候,直观的看到她美丽动人的身材和优雅不凡的气质,这时的你内心深处必为之所动,至少她能够让你舒心,让你一饱眼福,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多看她一眼的感觉,这就是人在直观感受上留下的第一印象。好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它讲究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当前界内流传的书法作品,有内容美而形式不美的,有形式美而内容不美的,有内容美形式也美的,也有内容形式都不美的。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当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百看不厌且反复回味时,就说明这幅作品不但使人的视觉有美的享受,而且也让人从心里产生愉悦之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赏心悦目。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务必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心情的愉悦,又或者品位到作者特定的情感便是一幅好作品。透过一个字,看到一个人,从这个意义来说,赏评一幅书法作品,大多是根据作品所给人的初步印象去直观地评说。但如果只说这幅作品好或不好,原因却无从论述,这就不能称之为欣赏与品评。

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需要一个步骤,具体就是对书法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欣赏与品评书法的角度很多,无外乎点画、用笔、结构、章法、布局、行气、形质、神采、意境、风格、墨法等方面。刚开始,欣赏者面对作品,要保持一定距离,从宏观上得到关于作品的整体印象,这一最初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欣赏者并不都是书法专家,他们对书法的评价很可能会局限在直观上。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很重要的,要让人见到作品就能感到书法作品和谐的外在的形式美,得到愉悦和满足。这种最初的直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进一步品评的基础。远看以后,欣赏者就要近距离仔细观察探究每一点画、用笔与结体,评价书法作品外在形式的细微之处,再从点画回到章法中。实际上,这种具体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是再一次地回到直观,而对于第一次的直观来说,是具备了理性分析的抽象直观。

二,再说从专业的角度去评说。

我们对美的欣赏和领略,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欣赏与品评书法作品,也必须从多方面去领悟,并把其与自己的认识联系起来。若欣赏者也是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去窥视,采用隔段时间去欣赏品评一次的方法,则会有新的感觉和收获,甚至会同作品显现出的人格化的物质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说与作品的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书者意欲表现出来的内在意识,这时便会传给了欣赏者。这样,作品已不再是与欣赏者对立的东西,而进入了欣赏者的情感世界。书法艺术在我国,在世界上都享有很崇高的声誉,要欣赏和评论古今书法佳作,必须对历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简要的认识。书法以汉字为创作素材,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汉字,众多的书法家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作。这样,则形成了各具风貌的书体和流派,书法作品也就因时代、作者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的书法大观园。如唐楷中欧阳询的险劲,柳公权的劲挺,颜真卿的雄健,虞世南的圆浑,褚遂良的娟秀,都是由于作者本人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影响,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格倾向、美学意识、习书溯源等不同所形成的。换句话说,书法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书写者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点。而欣赏者对书写者习书经历、所学碑帖、审美意趣、创作背景、意图以及社会风尚等有所了解,则能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

当然,要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达到较高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非易事。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或书法工作者中,重技巧轻理论或重理论轻技巧者仍有很多。有的只会写而不会讲,有的只会讲而不会写。古人的“善书者不鉴,善鉴者不书”之说(善于书写的人不一定是鉴赏行家,善于鉴赏的人又不一定擅长书写)似乎有一定道理。笔者看,二者都要兼顾,一个人要能真正地欣赏品评书法,不仅要多看,多分析玩味,还要更多地习书,与书法产生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关系,才能对中国书法内在的美有更深的理解。当然,欣赏者欣赏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深浅,还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学问及其各方面的素质状况,赏评水平也是随着这些方面的提高而提高的。

在品评一幅书法作品时,由于书法本身的流派风格不同,欣赏者眼光、观点、意识、立场、爱好的不同,对这幅书作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欣赏书法作品,甚至同一件作品,欣赏结果也会不同,这里就不多列举了。而赏评界也有一些不良风气。在书法历史上,有勤一生之学而名不见经传者,有学后一经名人表彰而得书坛之誉者,也有一些人专门靠他人之吹捧而立足者,更有为压倒或诋毁他人而大加评论者。这无不和书法的品评有关。现在,书法赏评、书法争鸣、书法批评很多,但是有些人不看作品本身,先看书写者落款、钤印,视其是名人、有地位的人,与自己是一个“路”的人,就阿谀奉承,否则就诋毁轻视,实为庸俗的市侩作风。历史地看,每一位书家基本都是从传统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承上启下,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作者的书法作品,尽管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经过书法实践和辛勤的劳动孕育出来的,饱含着作者的甘苦。因此对当今出现的富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欣赏品评时不要轻易否定,应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尊重作者的劳动,体会其甘苦,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兼顾作者的年龄、地域、性别差异,进行观察、对比、研究,也就能分辨出优劣,给出切合实际的、较中肯的评价。这就是一个专业赏评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对于书法交流还是书法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也可以说,书写者,在生活的积淀中和研习书法本身的过程中丰富着自我的表达,完成一幅幅瞬间的凝固的痕迹,展现了自我的心灵;而欣赏书法,同样需要自我修养的不断积累。

总之,从直观的角度和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品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对书法艺术这门深邃学问的高度负责。虽然一个人的审美意识、观点、方法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只要他有这颗高度负责的初心,相信他所赏评岀来的每一幅书法作品,不但有其内涵本身的美,而且还有寻求之所以这样美的原因。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品评水平,同时,对作品章法的创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作者简介: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中共党员。现是东兴综合文化站站长,揭阳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曾出版过《蔡汉顺书法选》,书法作品也先后在全国各报刊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