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国学经典《弟子规》英译技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国学经典《弟子规》英译技巧研究

徐高杨,邱田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弟子规》英译过程中的几大翻译误读和空白,包括词语搭配误读,语义理解误读,成语谚语空白等方面。针对这些难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技巧,如增译法、减译法等。同时,结合当前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的现状,对《弟子规》的翻译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定位清晰、内容精简、语言通俗易懂等翻译准则,为更好地适应文化走出去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弟子规》 英译技巧 文化走出去

引言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走出去成为了许多文化工作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话题。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古代性和语言特点,对其进行英译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

1. 翻译技巧研究

1.1增译法  

增译法即译文为更好地表达原文内容,忠实传达原作精神,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或潜存的词或句子。

增词是常见的翻译技术和变通手段。因表征手段调整而增词则属于译之为易的常态。如果需要表达的意义比较简单,译文空间比较宽裕时,可以适当增词,目的是为了符合语法、表达强调、与上下文连贯或押韵。

如第8节 “苟私藏”的译文You unjustly hold中的you属于增词,汉语句子可以省掉主语,但译文中添加 you, 是为了符合英语句子需要主语的要求。而且,原文这句话表示假设,省略了连词if之后, 主语you必须要补充出来。

视原文情况,甚至可以增加一行,如第33节“对饮食勿拣择”,意指“别挑食、要均衡饮食”,用一行三词 Balanced diet retain就译完了,既然“要均衡饮食”已经表达了,那么再表达“别挑食”也不为过,于是加上了Biased one contain。这样,原文意义并没有增减或重复,只是形式上增词,即把一个意义用正反两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1.2减译法

   “减译”指根据目的语的词法、句法、语义、修辞或文体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语的某些特定的文化规范,删减原文某些词、句或段落,以更简洁、顺畅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或更好地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即译文为更简洁地表达原文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删减一些词或句子。

1.2.1删除连词

如果需要表达的意义较复杂,译文空间显得有限时,就有必要删减某些连词、系动词或其他次要的实词。原文有很多节存在条件和结果的语 义关系,但是在英译时,受一行三词的限制,需要省略if和be, 如第69节“过不规, 道两亏”译为 One loses way Both go astray, 第一行省去了if。 第18节“财物轻 怨何生”译为If possessions underrated Whence comes hatred, 第一行省去了 are。

1.2.2删除实词

次要的实词也可以省略,如第32节的“上循分,下称家”的译文Accord with identity And family capacity中无须提到“上”、“下”等实词。诗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这些省略都是诗体所允许的。省词而不省意,并不会有碍阅读,反而能给读者留出一些想象空间。

1.3合译法

合译法即将原文的分句在转换过程中译为一句。

原文: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试 译:When it comes to eating and drinking, do not pick and do not overeat. 采用合译法将原文四个分句译为两句,译为“吃饭的时候不要挑食,不要吃的太饱”。

原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弟子规》出则弟)

试 译 :Greet the elders warmly and take leave of them slowly,answer them  truthfully  and maintain eye contact when  question.

此例也是四分句译为两句,是忠实原则的一部分,主要凸显原文的词句风格。译者顺应源文本表达信息的方式,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意思。

1.4转换法

当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上不对应,且又需要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时,需要采用转换法以再现原文。采用转换法将源语文化内涵词译为译语读者更易于接受的词,其中包括韵式转换、句型转换,文化转换。

1.4.1韵式转换

《弟子规》英译时,同词同韵指某节的相邻两行(一般是一二行与三四行)的尾词完全相同,韵脚自然也相同, 也可以指四行的尾词和韵脚都相同。第24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译文When seniors  stand  You  beside  stand  After  seniors  sit  Upon command,sit中的两个stand和两个sit都是动词。

第27节“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译文Brothers of father Serve like father Serve distant brothers Just like brothers中的两个father和两个brothers都是名词。有时会牵涉到词类的切换,第28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译文Early get up Late sit up Before you age Cherish your age中的两个up, 都是副词,但两个age, 一动一名,意义也不相同。最典型的是第88节“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的译文Though hurrying up Tidy books up If broken up Patch them up,四行都以up结尾,完全押韵。

1.4.2转换句型

汉语的句型主要按功能来划分,加之连词用得少,所以句型不容易识别出来。英译过程中,首先得识别相邻两行甚至整节的语义和句型,再考虑成韵的情况,可以适当转换句型。第33节 “食适可,勿过则”,属陈述并列结构,译文Too much intake For what sake?转换成了反问句,增加了修辞效果。第58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遂调整为Committing by chance Or by choice Either a fault Or a guilt, 此译虽符合语法和语义,但词都不算押韵。受《英韵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译文What's a father? A good teacher What's a teacher? A strict preacher 的启发,尝试将这里的陈述句转换为特殊疑问句,并采用一问一答的格式,译为What’s an error? A careless matter What's an evil? A vicious will, 形式和内容都保证了。

2.文化输出与启示

2.1文化输出

我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较为薄弱,文化“走出去”

的步伐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期有必要加强传承和传播力度,帮助海外民众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弟子规等经典名著的翻译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赢取世界的关注和支持。经典中所蕴含的哲学教导人们做人的道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世界,向世界推介优秀的中国文化是国内文化界肩负的重任。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讨中华经典著作的翻译,译者可以充分借力翻译抵制文化霸权,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地输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旨在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可以更好地传达弟子规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贯穿着孔子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其宽容忍让,知恩报恩,团结友爱对于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仍有很大现实意义。因此弟子规翻译走出去非常有必要。有利于世界和谐,减少战争和斗争。

2.2对国学经典传播的启示

英译中国典籍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具有娴熟的古典文化知识,并能对中国传统史著,以及中国文化本身有着精深的了解,同时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

当前,在我们主动开展弟子规对外译介工作之时,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老一辈史学家的翻译模式和成功经验,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努力重树和弘扬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世界中去。

做好国学经典弟子规的英译和传播工作,不仅能够提升外国人的的华语水平和道德修养,改善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还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国家形象,有力地推动汉语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总结:如何通过翻译及推广,实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播到国际社会,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7.

[2]蔡石兴.“走出去”背景下的绘本外译探究[J].上海翻译, 2018(01).

[3]李毓秀.弟子规[M] .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徐高杨(2001,02-)女,汉族,本科,山东协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

邱田(1988.07-)女,汉族,山东青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专业研究

该篇文章依托2023届本科毕业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