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4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探索

陈晓芳

齐鲁理工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既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目标,又助力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首先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求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对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萌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列宁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和党的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判),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1][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追求独立、自由、民主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定革命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价值认同,但是由于反右倾运动扩大化、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摧毁了建设时期的价值认同,使得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遭受到重大打击,使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迷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发展经济,在该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开始复苏、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3]

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的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要求,以适应不同时期中国的国情,为中国的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动力。

(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价值观,分别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角度概括的来,也是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追求和民族复兴的最好概述。 富强一方面指国家强大,另一方面指人民富裕,二者缺一不可。民主是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的民主。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文明是精神进步、思想开放的状态,“五个文明”、“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断纵深拓展。和谐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局面,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价值观,是对文明社会的要求[4]。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在法律越俗下个人意志和活动的自由和权力的充分展示,不是为所欲为,不是随心所欲,是每个公民拥有的权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充分保障下享受的公民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平等指的是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平等,包括人人通过公平竞争获取资源的机会,包括规则对所有人公正,不偏袒等等,是每个个体人格的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价值观,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规范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备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一致,爱岗就要以充分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敬业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时候的态度,是“做一事,忠一事,爱一事”,是勤奋认真、责任意识,是对职业道德的升华和浓缩。诚信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取信于民,是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个人的生活准则,更是个人的美好品行。友善是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善待他人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愿意奉献和付出,让互助友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善待社会可以让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精神内涵[5]。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价值观是对青年的理想、人生目标、信念、信仰、道德、人格、品质、精神等主要特征的反映。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青年一代的争夺与渗透,青年成长与发展环境等发生了新变化,对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研究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探究提升路径,实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理性内化,实现当代大学生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成长发展的价值信仰追求和道德行为准则,实现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培育外在形式的行为表征升华为内在品质的价值塑造。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今社会高校的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政治意识、高觉悟、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品质高尚的优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本规律。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观念,高校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坚持破除封闭的教育体系,坚持废除教育内容的守旧,吸收引进适合于我国的教育理念,加快教育方式的革新。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表述,青少年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帮助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形成,情感的正确培养,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主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更是要加强培养自身以及大学生对其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集体利益什么是个人利益,什么是物质追求什么是精神追求,当两者相互矛盾相互冲突时,要正确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摆正物质追求在人生价值中的正确位置,以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索取,应当怎么衡量其标准,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和行之间的不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只有做到了“知”,

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不够广泛,整体上文史类好于理工类。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后,部分大学生在自身的实际行动上的表现确是极其欠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由知转化为行,也就是培的过程是由认知转化为践行的过程。

(二)理论认同和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

从哈尔滨华德学院的调查结果来看,有半成以上的大学生非常渴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与国内外时事政治动态相结合,而不是照本宣科或者自由发挥,去充分、细致、全面地了解进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宗旨、理论和历史。然而从走访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的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差异性的理解。一方面,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接轨所带来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充斥着大学生的感性认识,甚至很多此类 .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家庭或周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自觉、自主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有限,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了解程度不深,往往依据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的事实草率做出结论。因此,大学生学员内心形成了 “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之间的矛盾。

(三)网络信息时代滋生的负能量

经济全球化的表征之一就是信息的全球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每天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收集信息、浏览信息、发布信息,与外界取得高效联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裹挟着多元价值观与文化观,潜移默化地在网民中散播开来,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思想理念激烈交融,对我国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造成深远影响。我们要冷静清醒地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巨大信息中不乏充斥着大量带有负能量色彩的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远大崇高价值目标追求的积极心态。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使政府在网络监管上不及时、困难重重,导致各种不良信息散布于大学生群体中间。然而在面对诸多诱惑时,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达到一个足以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的程度,他们的判断能力仍处不成熟阶段,不足以支撑他们正确地分辨互联网中的复杂信息和一些带有负能量的价值观念。因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易被这些消极的价值理念所渗透,这在客观上也给当前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阻力。

(四)价值观教育的一元与社会文化的多元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一元价值体系为武器,武装大学生的头脑[6]。受到新时期社会转型、经济接轨等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和值观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就必然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分歧与矛盾,并构成对该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削弱了教育成效。据调查,有8.9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出于“就业需要”等功利性选择,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的答案是“确立社会主义信仰”以外的理由,充分地说明了多元化价值观念己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对策

(一)发挥高校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专业从业班子。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专业、有影响力、有可信度、有吸引力的教育者,因为教育者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人格魅力、责任心、教育态度等都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的转变。挑选有较高威望的人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运用“权威效应”,选择有品德、学识、地位的教育者,这样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出钦佩、信服、敬仰的心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观点也容易被接受,也更有感染力,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运用“心理接近效应”,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增强信任感,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二)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政治理想和信念,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7]。人民网、光明网等专门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版块内容,发布信息、加强宣传,通过网络树立榜样,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设置、考核也都存在一些问题,思政教育课内容枯燥、空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制约着思政教育课发挥其作用。当务之急是合理设置思政教育课的课时、考核方式结合学生课堂反应情况、出勤率、考试成绩综合对思政教育科进行考察,增加思政教育课的趣味性,让思政教育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平台,校园文化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及出,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渗透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主题多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论会、形势政策报告、文艺表演等,让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发挥网络思想政治的育人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可谓是“网络一代”,网络已经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去引导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将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8]

从网络传播现状上看,在高校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必要又迫切。计算机网络无论是技术力量上,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的影响功能上,我国的撑控能力相对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因为,在网络中西方文化已经以各种形式,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一些西方国家还把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工具。例如,美国早已把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利用文化、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国际交流,一步步地加紧对我国输出大量的书籍、影视作品、电子产品及软件及游戏等精神产品。因而,在网络陈地积极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占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之地,以提高当代大学生们对政治的觉悟与认知能力,并增强大学生们对负面信息的抵抗、免疫能力,使当代大学生们可以自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

(五)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大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的行为与思想对其他大学生有着引领、示范、规范行为与思想的作用。这是因为,大学生党员本身就是从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发展而来,有着敏锐的政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党员中的培育,更能突出体现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更加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更有利于高校的对整体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的示范作用,我们应该注意:

一,高校要将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中。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工作方式是以党建设带团建方式。大学生党员对当前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如何能让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上升到践行,并在当代大学生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是大学生党员的培养重要细节。在大学生党员培育内容上,各级党委要细化教育目标和内容,加强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工作;就党员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要在大学生党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上,进行深入剖析。这样紧贴实际的大学生党员培训,才能增强当前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指导。大学生党员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自身需求,主动接受的内容,进而身体力行地予以践行。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党员成长的不同阶段,要注意培养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全过程地教育。例如,对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帮助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作用、要求、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加强他们的认知与认同,并帮助纠正他们相对功利的入党动机;而对于预备党员,要加强党性教育,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提高他们运用核心价值观去理解社会、政治、生活各类现实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正式党员,要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先进性,在强化他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坚定他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他们成为其他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二,要以多样化的党员活动,加强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党员中的培育成效。高校党建工作者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体会与感悟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以班级、宿舍、社团、基层、企业与群众为中心的活动,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的活动,以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为的活动形式,以示范性、榜样性为间接效果的活动。比如,大学生党员活动学习上,大学生党员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带一”等特色活动,也可成立相关课程学习小组,去帮助相对学习落后的同学;可以针对大学生党员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有相关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国情,加深理解、明确目标,坚定思想信念;大学生党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本专业的工作见习,来体验自已将来的职业,同时也可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宣传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学员在乐于奉献中体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类公益活动往往也体现出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大学生党员开展的“争先创优”、主题党日的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作为切身榜样去带动、影响其他大学生们。在进行这些大学生党员活动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地运用,要适当地加入艺术的表达手法。如在高校的主题红歌会上,要在舞台设计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选手服装上要注意配戴党微,舞台背景要有党旗、国旗的点缀等等。加强当前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相互结合,可以让大学生党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认识与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意识与践行能力;通过多样的党员实践活动,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增长才干,并大大增强学生党员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的示范效果。

(六)发挥共青团主题教育的作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9]。共青团要引导大学生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先进性,用行动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加强党员和团员的先进性教育,过好组织生活,坚持从日常工作、具体工作、基础工作抓起,组织生活要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把党员的自发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鼓励团圆积极向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靠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认识,以认识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用实际行动向当组织证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明确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念,完成大学生从团员到党员的质变。在共青团的具体工作中,除了开展日常活动,也要引导大学生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配合好学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思政教育课。通过共青团组织的活动,除了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外,也可以让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为他人付出,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因而,必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七)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练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现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观从课程体系转化成为信仰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历练作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志愿者服务、参观各主题活动场地、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社会劳动、“三下乡”活动、各类教学实习、公益活动、科技发明与勤工助学等等种类。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去,达到书本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统一;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的历练,也增加了大学生们对国情、社情及民意的认识。这对大学生如何对自身进行定位,应树立怎样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在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练作用时,我们要注意:

首先,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上,应夯实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0]。现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经进入到对各群体的日常化、大众化的培育阶段。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培育,就要加紧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上的紧密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上把握正确的大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围绕有益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的原则,去进行活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历练作用。由于大学生自上学开始,长期接受的是学校的半封闭式教育,生活原点是以学校与家庭为中心,与社会层面接触少之又少。这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不高,思想单纯,实践能力也较低的现状。高校领导部门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更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开拓与建设。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实践单位建立长期合作联系,也可签订相关的实践协议来保障,以确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高校也可自行开发、扶持大学生创业基地,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也以班级、社会团为单位,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为自身社会实践创造机会。社会相关用人单位或合作单位,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用包容与培育下一代的心态接纳大学生,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条件等,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收获。这也是社会用人单位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践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9.

[2](苏) 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列宁专题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5]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04).

[7]吴潜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昆明峰会学术总结发言[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01).

[8]江畅.西方价值观检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

[9]江畅,朱韬.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兴起、演进及前瞻[J].江海学刊,2019(04).

[10]田立鹏.价值观研究的“中国话语”自觉——2019年国内价值观研究综述[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9(06).项目信息:本论文为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d-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