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共同富裕向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3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共同富裕向度研究

戴诗雅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的“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大会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分配理论同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重要擘画。强调要从制度体系上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因素,加快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蕴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意从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理论向度、现实向度、价值向度三个方面出发,对实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进行理论溯源,阐释其对于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应要和价值要义。

关键词: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共同富裕;向度研究

1“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理论向度

1.1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总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隐藏在其所谓的平等价值观念下的虚假性,得出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无法实现更绝不允许共同富裕实现这一重要判断,强调造成资本主义阶级分化、基层固化、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私有制。而想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那么就要坚持通过社会革命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而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1]

极少数既得利益者掌握社会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分配不公带来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对立。马克思在对拉萨尔等鼓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的不公正的分配方式,强调要坚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3]“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让社会成员通过参与生产资料的生产劳动从而实现公正的财富分配与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分配方式的阐述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4]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的贫富悬殊、阶级分化、基层固化、分配不公不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指向,“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5]正因为如此,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收入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得以沿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道路前进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6]

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性理论将共产主义社会设想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前一阶段囿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充分,“人类分配财富的方式依旧带有限制性和条件性”[7]其主要任务在于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在后一阶段,通过“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8],生产力实现了显著发展,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剥削与劳动对立消失之后,劳动不不在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9],人们将以高度的劳动自觉与热情共创、共建、共享社会生产成果,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的主张。坚定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立志于消除阶级压迫、消灭剥削。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不平等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土豪、分田地”,到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更是为最终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加快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仿照苏联模式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按劳分配等制度,建立人民公社、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等城乡分割的农业补给工业制度,采用平等占用生产资料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

大体平均分配原则以求实现分配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与制度活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拉开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序幕。自党的十三大允许其他分配方式作为按劳分配的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此后,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二十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对立观念逐步打破,我国收入分配思想的内涵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围绕“效率”和“公平”问题,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以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使得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面对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二十大创新提出要更加注重财富分配的正义性和公平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2“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现实向度

2.1现实需要:助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胜利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共同富裕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努力追寻的新的历史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国民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与财富积累的非均衡性逐渐凸显。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政策力度和效果要远小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OECD国家经过税收和转移性支付后,基尼系数降幅会高达35.3%,而我国再分配政策使得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仅缩小10%左右。[11]在过去,我们侧重于从流量层面即收入来促进分配公平,但随着社会经济总量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各类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财富存量对于收入水平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推进“持续缩小收入差距”这一共同富裕的重要主攻方向的现实需要,正视财富积累与分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规范存量角度的分配,使之成为规范收入分配的重要补充

2.2划定边界:对无序化资本扩张的有效防治

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与扩张性任其“无序扩张”,财富生产的价值关切就会发生偏移,伪装成财富生成源泉的资本就会大行其道,对市场秩序、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造成冲击劳动在货币价值取代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就会成为边缘化的客体,也不再构成对人的本质的自觉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承认资本、引入资本和利用资本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增量累积,但资本对价值增值的追求也内隐或外显于财富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是对资本这一财富创造的主要形式的尊重,避免抑制市场主体合理创造财富积极性和活力,防止社会财富持续向少部分人集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社会阶层固化、产生极化效应。也是对再分配政策的重要补充,通过强化法治保障,“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使得对投机性收入与非法收入采取限制措施有法可依,避免投机行为带来的行业动荡与分配不公。

2.3弥合差距: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0.474逐渐降低到0.466,但仍持续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与财富积累状况仍存在较大差距。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以三次分配为基本架构,构建了以初次分配为基础、再分配为保障、第三次分配为补充的收入分配体系[13]。意图通过三次分配让全体人民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防止两极分化。因此,重视财富分配方式、手段与结果,规范财富积累速度、减缓财富集中程度、规范财产性收入增长、维护财富分配公正既是当前弥合差距的有为机制,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3“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价值向度

3.1凝聚共识:对偏狭化分配正义的有力回应

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与观点。当前,阶层间的财富伦理观念冲突、狭隘化的分配正义误区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挑战,一部分人认为其是平均主义的延续,主张杀富济贫、吃大锅饭,是对高收入群体的抑制不公和对低收入群体的盲目帮扶,将抑制经济主体的致富积极性,助长“搭便车”“等靠要”的观念形成。一部分人认为其是对初次分配的忽视、对“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过分希冀,在分配政策倾斜与财富生产资本化的促动下,人们会从对“生产性努力”的坚信转向对“分配性努力”的渴求,并最终导向偏狭化的分配正义,形成不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福利诉求

对此,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对偏狭化分配正义观念的有力回应。要让社会各阶层认识到,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行的绝不是利益均等化,而是倡导全社会凝聚共识,破除阶层之间在客观上的分裂和主观上的分歧,消除阶层价值偏见,形成既具备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的财富观,建立起有利于共同富裕的集体意识、制度环境、法治保障,才能共同筑牢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形成全社会的强大合力。

3.2促进公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保障

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矛盾的产生,都源自交往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4]只有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协调方能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六对关系”,其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极为重要,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收入群体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既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致富、提升效率、鼓励产出的积极氛围。“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坚持公平性财富分配原则,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每个人都获得比过去更高的收入,实现“纵向公平”。更要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横向公平”,保护每一个公民通过合法劳动获得应得回报的权利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本质上就是为了规范财富获取的正当性来源,重点取缔非法收入、打击违法投机行为、通过调节财富积累的不完善机制来确保财富来源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前提保障

3.3共建共享: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的应有之义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矢志不渝的执政目标与价值旨归。

在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当中,分配制度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性制度,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使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提出,是从政策视角突出财富积累机制存在的必要性,既是鼓励大家坚持劳动致富,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更是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公平、正当、合理获取财富、积累财富、保护财富的约束。“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满怀热情共创、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助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彰显了坚定的人民立场与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20):4-1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厉以宁.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5):3-13+128.

[7]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2-23.

[10]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张晓晶.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2022(22):25-27.

[1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3]杨灿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J].经济研究,2022,57(03):4-9.

[14]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