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整体观念,综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
/ 2

树立整体观念,综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秦彦兰

丰都县三元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市   408207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整体观念,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作品为载体,厚培学生文化自信,规范学生语言运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审美创造,综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近年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线教师始终是“盲人摸象”,没有明白其真正的内涵。直到今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课程标准》)面世,才揭开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神秘面纱。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2022年课程标准》如是定义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树立整体观念,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最终在学生的表现或作品中综合呈现出来。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厚培文化自信

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到“汉唐盛世”的辉煌,从先秦散文到唐诗宋词,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苦难屈辱的旧社会到自力更生的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奋进新征程。悠悠五千年,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中华民族?是什么力量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1]]

小学语文教学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笔者认为,精选文化载体,接受文化熏陶是不二法则。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文化传播有许多载体,汉字当首屈一指。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设置了“傲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汉字,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搜集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四个要求层层递进。此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份一份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不仅提升了搜集整理与分析概括能力,还激发了对汉字的兴趣,在和同学交流中还能用上谐音。如:这你都能想到!真是背着手上鸡窝——不简单(蛋)啊!

最有魅力的文化传播载体非书法莫属。书法将汉字的形体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能表现创作者的思想、心境、审美等。如: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书写提示”,展示了颜真卿给曾祖父写的碑文——《颜勤礼碑》(局部)。充分展现了颜真卿楷书的特点: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这书法的背后不仅体现了颜真卿高尚的人格,还反映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对比欣赏他的《祭侄稿》,或许学生会问“原来书法还可以这样?”“这是同一个人写的吗?”不同的心境造就不同的作品。这样的比较欣赏,能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

除了汉字和书法,祖先们还留下了许多口口相传的智慧结晶。如: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寓言故事“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历史故事“闻鸡起舞”“凿壁借光”,诗歌、谚语、歇后语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弘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核心思想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教师在用好课本的基础之上,还能为学生精选能够促进其兴趣培养、深刻思考的课外资源,定能厚培其文化自信。等学生长大,不管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他(她)都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有根的中国人。[[2]]

二、培养基础关键能力,规范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教什么?小学语文怎么教?笔者认为,不管怎么教最终都要回到“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这两个基础的关键的能力点上。

重视句式仿写,积累规范语言。统编教科书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文章。如:《秋天的雨》,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来源,也是学生学习构段方式的好材料。遇到此类文章,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熟读成诵,内化积累,或仿构段方式,或仿修辞手法,在习作中运用文中的语句。

重视生活体验,培养日记习惯。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日记。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学生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其当成一次习作,教学生写日记的格式,然后就没有然后,理由是:天天写,学生没有内容可以写。笔者认为,写日记的习惯必须养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真实就好。刚开始,很多学生都只写一两句话,在“只表扬,不批评”的“诱惑”下,言之有物的日记越来越多。一个星期以后,一则生活日记出现了:

“唉,妈,我不想教弟弟了!”我哀求道。可妈妈却说:“没看见我在做饭吗?你来呀!”我只好回来继续教弟弟。

“弟弟呀!一元等于多少分?”

“十分!”

”不对!我问你,一元等于多少角?”

“十角!”

“对!那十角等于多少分?”

“一百分!”

“那一元等于多少分?”

“十分!”

啊!我真的是要疯了!

内容源于平常的生活,只要留心体验生活,生活就是日记内容的不竭源泉,但如果学生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遇到想记录的事,往往会感到无从下笔。

重视单元习作,学习规范行文。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都安排了习作,每次习作各有侧重点,循序渐进,旨在不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一二年级除了重视字词的准确认读和规范书写,教师还应该引导和训练学生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将学到的语言范式落到运用上。三四年级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简单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五六年级教师除了关注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应重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和练习。

三、养成积极思考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2022年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决定了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够很好地帮助其理解事物,学习知识,最典型的就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花费心思。比如:教学《骑鹅旅行记(节选)》时,对主人尼尔斯·公豪尔耶松的评价很多学生都只认为他暴力、调皮捣蛋。在教师出示“‘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很伤心的’”后,有学生发现:原来顽皮的尼尔斯也有懂事的一面,虽然他气得妈妈掉眼泪,但在雄鹅即将飞走的时候,他是担心父母的感受的,他能够为了挽回家庭损失而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尼尔斯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了辩证思维。

小学生好奇,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很强,教师应该保护和发展之。如在教学故事类的单元时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等。

四、感受文字内核之美,丰富审美创造

小学语文的审美创造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学生发现、感受真善美的能力以及运用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第12自然段:“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有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文章作者李元兴不是作家,他为什么把这个场景写得如此催人泪下?心紧缩着,那是出生入死兄弟;担心实在忍耐不住,那是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几次回过头看又不敢看,那是用生命铸成的赤子之心。源于切身经历和感受的审美创造,这其中散发出来的人性美,是每一位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的接班人学习的典范。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应树立整体观念,以优秀作品为载体,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育人价值为导向,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海.中华民族 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2]朱煜.把孩子教聪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