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心理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0
/ 3

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心理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

张龙伟 邓頔 宋佳 刘晨晨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88)

摘要近些年来,离婚率逐年攀升,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前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是人格发展与塑造的关键期,对于身心能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父母离异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帮助离异家庭的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心理状况;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张龙伟(1988-),女,安徽新华学院教师;邓頔(2001-),女,安徽新华学院本科在读;宋佳(2003-),女,安徽新华学院本科在读;刘晨晨(2003-),女,安徽新华学院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安徽新华学院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AH202112216168);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21xskc032)

一、离异家庭学前儿童之心理状况

(一)性格方面

父母离异对学前儿童心理产生的打击是不可逆转的。儿童前期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突然经历父母离异,儿童的性格则会急剧变化,很有可能变得沉默且自卑。父母双方过度的争吵会对儿童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面对父母的争吵,儿童的劝阻极有可能会被争吵中的父母所忽视,时间一长,再次面对父母争吵的情境,儿童会选择漠视,甚至于仇恨父母。父母双方过度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也极有可能会产生模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若父母没有及时注意到,在后期的改正颇具困难。因缺失父爱或母爱,而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同时,离异家庭的儿童在学校中极其易受到歧视甚至嘲笑,加重自卑,甚至于越来越孤僻。

(二)认知方面

儿童在幼时经历了父母离异,会影响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易朝着悲观的方向发展。认为这个世界是不美好的,任何事情都是悲观的。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对父母产生憎恨,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不仅仅是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整个家庭而言都无疑是雪上加霜。儿童长时间处于这种悲观认知之中,对于其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另外,有学者认为由于离异家庭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往往和异性父母一方接触较多,导致缺失同性父母在性别角色上的示范,在性别角色确认上出现“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1]男性女性化即因与母亲接触过多而使性别认知更偏向女性,如伪娘;女性男性化指因与父亲接触过多而使性别认知更偏向男性,如悍妇等。

(三)情感方面

家庭离异的儿童,很多都表现出自私,对周围的人很冷漠,情感方面有所缺失。一方面因为长期生活在没有家庭氛围的环境中,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或母爱,情感的缺失会使儿童在“歧路”上越走越远。这类儿童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父爱、母爱,他们会讨好父母中的一方来寻求安慰,会变得小心谨慎。另一方面离异家庭儿童情绪情感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特别易怒,会有明显的恐惧感、悲伤感。离异家庭的幼儿觉得自己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为此而感到羞耻,他们常将这些归罪于父母,甚至痛恨双亲,特别是当离异中的一方向幼儿灌输另一方是多么坏的信息时,这种痛恨的情绪会表现得更加明显。讨好与痛恨的两种情感夹杂交错,易导致儿童人格发展障碍。

(四)人际方面

离异家庭的儿童人际交往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见证”了父母的离异,会觉得一切的错都是自己带来的,他们会逐渐对外界事物和人失去兴趣,越来越不愿意和同伴接触,减少同伴间的交往,逐渐失去交往的兴趣,只愿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通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漠视家人,厌烦老师,抵触同学。

二、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之产生原因

(一)学前儿童身心因素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社会经验匮乏、生活经历少,抗挫力发展相对不完善,且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一时难以接受自己成为离异家庭儿童的现实。有学者认为幼年成长经历中对于亲情的渴望难以满足,“情感饥饿”的状态则更加显著,致使儿童可能采取极端方式来弥补或掩盖家庭关爱中的缺失。[2]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氛围恶化。父母双方在离异期间有较长的争吵期,父母长期争吵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出现性格缺陷,在处理问题时出现暴躁易怒、暴力解决问题的情况。父母之间关系的疏离会让幼儿没有安全感,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可信任的,在长大后很难与他人开展合作行为。此外,父母关系的不和谐还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孤独感、恐惧感,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痕,孩子会被忽视,疏于对孩子的陪伴。父母能否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是离异家庭学前儿童能否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认为离婚初期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而父母往往困扰于自己的感情巨变而无法集中精力照顾子女,从而造成儿童的心理问题。[3]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婚恋观,让孩子从小就认为婚姻就是不幸福的。

2.不良的教养方式 。离异后原本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也变得不同,常常出现不良的教养方式。由于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成人会格外重视孩子的感受,部分父母离婚后在心理会感觉对孩子存在亏欠,转而对孩子在物质、心理方面给予过度满足,长此以往不加节制会导致儿童出现骄纵、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还有部分父母离异后,将所有的关注转向孩子,而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就会出现控制欲过强的情况,最终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没有主见、软弱的性格。还有的父母由于经济或者种种原因,不愿意承担抚养、照顾孩子的责任,导致孩子缺少关爱,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

(三)学校因素

教师如果没有做好家园沟通,及时了解到幼儿父母离异的情况或没有持续关注幼儿在父母离异后的表现,那么可能会使幼儿心理产生更多的失落感。此外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孤僻表现可能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挤,离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因自尊心过于敏感而产生受伤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比较少。有学者提出部分幼儿与离异家庭儿童的交往中,可能会因为受到错误价值观和消极印象作用的影响,在认识和评价中容易产生主观偏误,导致对离异家庭子女产生成见和歧视的心理,容易出现讥笑、羞辱或隔离等歧视性行为,使得离异家庭学生的同伴关系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会使得幼儿的自卑心理加深。[3]

(四)社会因素

有学者提出外界因素对离异儿童的影响也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源于社会对于离异家庭儿童的刻板印象。很多人对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偏见,认为离异的夫妻都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夫妻不会教育出好孩子。或者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就应该是孤僻、怪异的,单亲儿童长期接触存在偏见之人,会产生或加重其自卑、怨恨、怯懦等不良情绪。二是社会的舆论导向。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极度发达的社会,存在一些媒体扭曲或者夸张化的现象,如将犯罪、感情生活混乱等不良行为完全归结于家庭离异,这不仅产生错误导向,也使原本健康的单亲子女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使存在问题的孩子认为自己存在这些问题是正常的,更加消极堕落。[3]

三、离异家庭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之教育策略

离异家庭学前儿童虽是社会小众,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当面对来自离异家庭的幼儿时,家庭、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消除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关注。针对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策略:

(一)家庭方面

1.父母之间关系和谐。父母应当以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为重,避免在其面前产生争端,更不可在其面前诋毁对方,恶意中伤对方,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孩子还会进行模仿,产生错误行为。因此,父母需以理性的沟通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健康、快乐的氛围中。

2.采用适宜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双方不要因为自己的情感问题迁怒于孩子,也不要觉得亏欠而过度溺爱。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需求,特别是心理需求,要让其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让他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3.适时与儿童沟通。家长应注意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适时与其进行交谈,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认真仔细的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疏导学前儿童的不良情绪。

(二)幼儿园方面

1.与家长有效沟通。幼儿园在了解了幼儿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提供科学的教养建议,并将幼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

2.关注学前儿童的行为举止。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举止,在感知到异常行为时,及时沟通,了解想法。教师可以单独和幼儿交谈,鼓励他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

3.保护学前儿童隐私、消除歧视。教师要保护幼儿的隐私,不要随意透露幼儿的家庭情况,也不要恶语中伤幼儿,避免来自同伴的歧视与伤害,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5]如果发现幼儿园里有歧视现象,教师应当积极进行教育,让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们接纳他,不可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使单亲幼儿可以融入到集体之中。

(三)社会方面

1.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上应该消除对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偏见,包容、接纳离异家庭的幼儿,并且应当给予离异家庭幼儿一定的关爱与帮扶,不宜对发表不好的言论,应该尊重离异家庭的特殊状况,做到不嘲笑、不讥讽。

2.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相应主题的活动,时刻关注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发展,社会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例如:离异儿童帮扶社、离异儿童心理咨询站等,多组织相关活动,帮助、引导单亲儿童。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幼儿缓解父母离异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3.依托法律保护。社会应当通过法律保护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基本权益,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以及受教育权,法律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离异家庭父母的监督,保证幼儿生活环境的健康,确保幼儿的权益不被侵害。

六、结语

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状况会受到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影响,导致在性格、认知、情感、人际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为保障离异家庭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需精诚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尤其注重幼儿内心世界的变化。我们应及时发现、指导和纠正幼儿行为上的偏差,通过创造放松和温馨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父母离异对幼儿身心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们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艳,徐东.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1):8-11.

[2]顾单.分离亦是成长——对离异家庭小学生家校共育案例的思索[C].2023年第一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96-98.

[3]张海燕,徐健,宋玉冰.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24-27.

[4]刘黎微.离异家庭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及教育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02):124-127.

[5]韩彩.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