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英语语法逻辑教学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1
/ 6

浅谈中国英语语法逻辑教学理论

雷蕾

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 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论文摘要:本文“英语逻辑教学理论”,主要通过“两大语言句式逻辑”,“六大基本词性语用结构公式”,逆向解构英语语言。帮助学习者轻松掌握“英语学习动力逻辑”“英语创始人词法逻辑”“基础词性历史起源逻辑”“句法逻辑”“词性逻辑结构”等基本英语语法逻辑思维。从根本上“优化语法学习”,优化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创造力,增强英语自学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解决社会英语学习者们普遍对于英语学习中的语法部分学习感到困难,教师们教得吃力,学生们学得费力的问题。

近十年来,社会英语学习者们普遍对于英语学习中的语法部分,感到深恶痛绝。教师们教得吃力,学生们学得更加费力。家长们也间接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巨大压力。中国校内英语教育教学也作出了非常大的改变和优化,比如弱化语法,增强体验感,强调语言习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如课堂活动化,教学媒介多元化,使学习趣味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整体兴趣,情景化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核心是帮助学习者复现基本沟通,感知语法,但英语语法逻辑仍然不清楚,导致自学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受限。而古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教授“英语语言逻辑”----一种新的义务教育阶段水平的英语语法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本文“英语逻辑教学理论”,主要通过“两大语言句式逻辑”,“六大基本词性语用结构公式”,逆向解构英语语言,帮助学习者轻松掌握基本英语语法逻辑思维,从根本上“优化语法学习”,优化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创造力,增强英语自学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地,“英语逻辑教学理论”将帮助英语学习者,特别是英语初学者,更加高效地学习、掌握英语的语言规则,应用于生活,解决各种应用场景,甚至能够方便地迁移运用至日耳曼语系的其他语言学习中。到目前为止,本人分别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面向6-14岁的学生群体,高中,初中,成人中进行总计长达9年的语言假设和逻辑推演教学,效果显著。

目前中小学生,高中生,甚至成年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学习最大的恐惧就是记单词,而且单词就算暂时记住了,也很难转化为长期记忆《1》,更不用说记忆篇章,理解运用。究其根底,是学习者不懂目标语言的逻辑----即“组织表达规律或者公式”。觉得目标语言非常难,很深奥,无从下手,产生了“畏难心理和情绪”,导致只会低效记忆。形成如下图的“莫拉比斯环”,恶性循环,如下图图一所示:

 

 

          

 

 

 

 

                                                                图一

就如同学习数学,不懂运算规律,只能记忆基础算式,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同样的,教师不去深究语言背后基础的逻辑规律,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只是引导学习者记忆一些基础的语言对话和表达,理解一些零碎的语法,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导致高频率的“短时记忆”发生,学习效率不够高。

学习了“英语语法逻辑”,将会形成一个良性的“长时记忆”语言学习循环。如下图:

 

 

 

 

 

 

                                                                图二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英语教学工作:

一、在“广泛意义的英语学习动力逻辑”中,帮助学生明确“英语终身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引导学生执行英语学习行为。完成英语学习的底层逻辑和顶层目标架构设计。因此,在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第一节课,教师应当给学生们先上一节“英语学习动力逻辑课”,开放式讨论:“我们为什么学习英语?”教师们可以最后给出自己的个人看法,阐述观点,供学生参考。在这近九年的而教学生涯中,我的学生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大部分是从以下几个角度阐释他们为什么学英语的动力逻辑:

1.应付考试需要;

2.应付家长需要;

3.懵懵懂懂从众心理;

4.未来工作需要;

5.旅游及其他和外国人交际需要。

初中的孩子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大家不难发现,孩子们对于学习的认知是有待引导的。因此,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引导和阐述我个人的观点:

1.“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学习过英语的人’和‘从未接触英语学习的人’的区别”。“比如英语学习者在了解语言的同时会顺带了解到目标语言使用国家的风土人情。假设你们都没学过英语,当身边出现穿裙子的男同学,你们会怎么看待呢?(学生们笑,还有“咦”的)很多同学会觉得他很特别,甚至有点奇怪,但人很不错,那,你们会和他平和相处么?可能有些孩子会觉得内心里觉得这个男生和自己和同学们很不一样,会觉得有一点点排斥的心理,这很正常,人性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个体是有可能出现排斥,害怕,或者恐惧的心理,这很正常,在某些危险的时候,甚至能帮助自己躲避灾难。”“但其实,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会知道,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苏格兰,那里的传统服饰中,男性就是着裙装的,在那儿,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学习英语可以成为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帮助我们呢了解这世界上的人们多姿多彩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不至于大惊小怪,增强包容力”。即学习英文,帮助获得“Knowledge,a generous heart”等,具体可以依据教师个人风格和教学侧重点进行调整;

2.“我们有整整一节课,来思考‘为什么学习英语’这件事情,那不妨把眼光再放长远些,想一想,很久之后,对于我们未来想要成为的人,学习英语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会有想要成为‘坏人’的小朋友么?如果不是,那想要成为‘好人’的小朋友们呢?请举手”(此时一般全班同学都会举手,如果有特例,也可以请他/她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加以引导),达成一致后,进一步引导:“那在想成为‘好人’的基础上,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呢?’”孩子们回答了很多,比如对别人很好的人,帮助别人的人,不做坏事的人,搞笑的人,很厉害的人,脾气好的人,对家人好的人,有能力的人,能挣很多钱的人,等等。先肯定孩子们的想法,“大家说得很对,那如果一个人很有钱很有能力,但是走路却推路上遇到的老奶奶,你们会觉得他/她厉害么,会觉得他是好人么?”孩子们朴素的价值观使他们充满正义感地答道:“不觉得。”进一步引导:“嗯,因此,我总结一下大家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待人温暖,自信大方,对社会有价值有爱心的人,对么?”进一步引导:“希望大家以后的人生路上,都记得今天的人生目标,一路生花。”“那如果和学习英语结合起来,你们希望自己养成怎样的性格呢?”“老师觉得,英语让老师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希望你们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即,学习英文,帮助获得‘Confidence’”;

    3.“我们都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了解、学习,和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规律及对事物的知识,创造和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因此,每学习到一种新的知识,人们就多了一种创新的能力和可能。因此,学习英语,能让我们了解非常多的异国知识和见闻,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积极创新的灵感。即,老师希望,学习英语,能帮助大家获得更多创新的能力,即‘Creativity’”。

有了以上英语学习的底层逻辑和顶层目标架构设计,学习者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自己主动需要学习”的逻辑思想转变,完成了从“外驱力”到“内驱力”学习的思维逻辑转变。

二、引入“英语创始人词法逻辑训练”,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首先,引导掌握“基础词性历史起源逻辑”。从语言演变历史发展为背景,带领学生用逻辑假设和推演语言的发生背景,从而帮助学生们在脑海中产生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学习并掌握日常语言里最常出现的三大词性,“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词法逻辑”。首先,利用情境教学法,播放一个原始社会的动画片段。假设我们现在就处于动画里的原始社会,我们会在干什么呢?假设一开始我们迫于生计,不得不成群结对,男性和强壮者狩猎,女性和身体较弱者则负责采集。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慢慢开始出现了语言,请问,我们将首先出现什么中文词,又会率先发明什么词性呢?学习者们会枚举出很多例子,教师将其归类并板书。肯定,帮助同学归纳总结“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区别,并枚举大量的中英文词汇。比如“名词”,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是虚拟和也可以是现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概念等等,如“你”“我”“她/他”“他们”“书”“教室”“老师”“课桌”“椅子”“Sasha”“梦”“思想”“绿色”“睡眠”等等(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方便学生理解);比如动词,常用来表示动作,如“吃喝拉撒睡”“思考”“看”“想”“问”“说”;比如“形容词”是中文里所有可以以“白字旁的“的”结尾的词,用来形容事物方方面面的性质特征等,如“红的”“白的”“黑的”“绿油油的”“金灿灿的”“美滋滋的”“明亮的”“开心的”“伤心的”......同时,通过提问,和邀请学生枚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此时,在了解中英文共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概念之后,我们进一步引导英语语言学习者:“让我们再次回到人类演化的初始阶段,你觉得最先出现的是哪个词呢?为什么?演示出来的小组加课堂表现分(小组合作论文引用)”。这时候,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词性含义,开始代入情境中去进一步思考。有的说先出现动词和名词,因为要喊同伴们一起去打猎,会说:“Go!Kill it!(走!杀了它!)”有的说,先出现名词,因为要告诉同伴们有什么猎物或者食物可供猎取或者采摘,如:“Food!(食物!)”“Tiger!(老虎!)”“Water(水!)”。还有的说,人们会先出现警告同伴的文字,如:“危险!”。众说纷纭,一场生动而有趣的“Brain storm(头脑风暴)”已然开启。这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大家下定论,而以对未知事物共同探讨者的身份,总结大家的想法。最后,和学习者们以商量和探讨的口吻,询问:“不如我们暂时假设和约定,当时食物短缺,人们最重要的是找寻食物和生存,动词和名词先出现,好不好?这样我们就方便统一而简单地描述这种人类语言的起源和规律,好么?”最后,在达成一致之后,向学习者解释,其实在学习外语时,语法,就是大家一同寻找到的方便学习和记忆的目标语言的组织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创造,理解,和“亲近”语法,消除对语法的恐惧。

事实上,很多初中的小朋友和英语初学者很少将中文语法与英语联系起来思考和记忆。经过故事情境点拨和系统学习后,小朋友们常常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并迅速理解中文与英文“词法逻辑”的共通之处。能够使用中文的几大主要词性概念(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理解的几大主要英文词性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对语法的恐惧,方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迅速将单词归类,优化记忆能力,降低语言学习难度,提升语言规律归纳思维和创造思维,提高学习热情。

其次,引导掌握“句法逻辑”。

顺延上文提到的三大词性,列举简单句子。带领学生简单了解英语句子与中文句子“句法逻辑”的共通之处。教师可以适当将中文翻译变通一下,以更接近英文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下图:

 

英文:“Kill       it !”(古代人类猎杀动物用语)

中文:“杀了     它 !”(古代人类猎杀动物用语)

英文:“drink     water ”

中文:“喝        水   ”

英文:“Look at   the moon  !”

中文:“看        月亮      !”

英文:“ I    eat    bread   .”

中文:“我    吃    面包   。”

英文:“ I    see     you  .”

中文:“我   看见     你  。”

英文:“She  reads    books  .”

中文:“她    读      书    。”

英文:“ My  mother  cooks  .”

中文:“我的  母亲    煮饭  。”

英文:“She   has       a     cat   .”

中文:“她    有      一只    猫   。”

英文:“This       is      Sasha         .”

中文:“这(位)  是     Sasha(人名) 。”

英文:“She   is       wise     and   beautiful   . ”

中文:“她    是    有智慧的   和    美丽的    。”

英文:“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 ”

中文:“我    是      一名    中(学)     学生     。”

英文:“You   are    nice  .”

中文:“你    是    好的 。”(意译:你人不错。)

图三

 

(注:图三中,各图形所圈英文与中文意思均相对应;方形符号      所圈为“实义动词”;方形与圆形叠加:   所圈为“be动词”;大的圆形符号中有小的圆形符号的,大的圆形符

 

号如图:                                所圈为“区块记忆法”中的“区块”,大圆圈中的小圆圈如图:       所圈则仅表示所圈英文与中文意思对应。后文以上相同符号使用均以此为准。)

仔细观察图三,不难发现:

1.英文和中国现代的普通话的逻辑结构非常相似。第一,英文每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第二,中文句子中的字与词的排列顺序与英文句子中的单词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非常方便学习;第三,也有特殊情况,特殊情况意味着数量少,我们以后就单独记忆便可。”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端正和加深对语言“相似句法逻辑”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进一步消除对于陌生语言的学习恐惧。

因此,“英汉句法逻辑对照”,让学习者感知两种语言的组织逻辑非常相近。很多学生在简单了解“英语句法逻辑”后,表示:“突然发现这个奇妙的逻辑规律,那不是会说中文就会英文了嘛?”我答:“那可不,英语就是这样简单呀,不同于中文的地方又不多,稍微留意一下就好了嘛。”教师在初学者的心里,就是应该种下这颗自信的种子!事实上,在学习的初期,如前文的例子所示,中英文简单句逻辑结构重复度非常大,掌握了“英文句法逻辑”,学生们对于英文的学习和记忆,就由杂乱的单个英文单词,和神秘的组织顺序,变成了清晰可见的“区块对应记忆模式”(注:见图三),将会使记忆数量大大减少,行文逻辑愈发清晰。

  1. 在人类日常的生活用语中常使用“两大简单句型”:即“Be动词句”----“be动词句”和 实义动词句”。什么是“be动词句”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中文里的“是”字句,常常用来表示事物本身“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比如:“我是人”“我不是猪”“它是猪”“猪是粉色的”“猪猪是开心的”“你是谁呀”等等。“是”字在英语中,常常用“am”“is”“are”等来表示。如:“I am Sasha”“I am not a pig”“It is a pig”“The pig is pink”“Pigs are happy”“Who are you?”等;什么是实义动词句”呢,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比如“吃”“喝”“拉”“撒”“睡”,“看见”等等,这些有实际意思的,描述动作的词,就是“实义动词”,以描述这些动作为主的句子就叫做“实义动词句”。比如:“猪猪会飞”“猪爬树”“太阳游泳啦”“星星眨眼睛了”“我们去吃饭吧”“走,打羽毛球去”“听课,别说话了”等等。英语也一样。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日常都离不开这两种基本句型。

因此,总结和假设逻辑规则为:“英语(这里指“简单句”)中有且只有两种句子,第一,be动词句;第二,实义动词句”。且大部分情况下,“一个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必须存在有be动词,或者实义动词,如果没有,则不能称其为完整句子”。比如:“I happy.”“You mistake.”“It red.”“You bad.”“I Sasha.”“Panda grass.”“Students book.”它们都是错误的句子,因为既无be动词,也无实义动词,不能称为语法正确的英语句子。

  1. 讲解部分“英语语法语用结构逻辑”,即“英语基础词法逻辑”。

简言之,就是围绕上节课提到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及假设的顺序,讲解英语语言组织中的“万能公式”。并且分散在平常不同课上,如有较大课程内容相关性的课上,作为相应课程延伸讲解,并在日常课上不断引导学生们总结归纳,加深理解记忆。

解释语法时,切忌举过多例子,而应该使例子尽量简单,创新有趣,或者贴近生活。创造“结构逻辑讲解牌”例子,使孩子们一想起例子就想到讲过得语法结构,一见到语法结构,就能对应想起例句。结构时,应当使用“速记法”中的“竖直法/垂直法”,如本文图所示,便于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易懂。具体如下:

(1)名词(简写为n.)

将上面结构中的中文“名词”,用“n.”符号代替。再次简化语法结构,降低书写难度

,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人,事,物”,都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在这里,我统称它们为“一坨名词”或“名词短语/集团”,在笔记书写中常用圈圈起来。比如:

①桌子,椅子,房子,书本,纸等;

②事情,一件事情,开心的事情,复杂的事情,这件事情等;

③小明,开心的小明,兔子,聪明的正在跳舞的兔子,动物,居住在地球上的动物,人类,正在破坏环境的那群人类等。

这里我们发现,“一只开心的兔子”,“一位美丽的女人”,统称为“一坨名词/名词短语/集团”,同时,这些名词短语内部也有它的结构:

英文:a      happy      rabbit

中文:一个   开心的     兔子

英文:a      lovely      woman

中文:一位   可爱的     女人

英文:a      beautiful    woman

中文:一位   美丽的      女人

结构:      “形容词  +  名词”             ---- 结构一,即“钻石法则”

特殊情况:

英文:   “ something   good ”

中文:    “某些事儿    好的 ”   

        中文意译:  某些好事儿

        衍生结构: “名词   +  形容词”

                                                                 图四

(2)动词(简写为:V;分为两种:及物动词Vt.,和不及物动词Vi.)

       ①假设一开始人们都讨论如何猎取食物,过着“茹毛饮血”,食不饱腹的日子,所以常用“kill,eat这类单词,如:

Kill        it      !

猎杀      它   

Eat     the moon  ! (“the”表示独一无二的事物)

吃       月亮

逻辑结构总结:   “V    +   名词 ”                                                                                                                                                                                           

因为这里的动词都直接“触及”了事物或名词,因此,这里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简写为:“Vt.”。因此再次总结:

 

Kill        it!

Eat      the moon!  (注:“the”表示独一无二的事物)

逻辑结构:     “ Vt.  +  名词”                ----结构二,又称“黄金法则一”

注:1.图四六边形所框为相同词性单词。后文若有相同符号则表示作用相同。

2.之所以用夸张的“吃月亮”举例,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发散思维,增强学习趣味性,增强创造力。

                                                                   图五

②在复习了上面的结构之后,可以这样开展教学:假设不久之后,人类开始能够获取很多食物了,开始有闲暇心思看月亮了,这个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简单表达:

              Look  !

              看    !

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不同于前面的动词类型,可以单独使用,如“Look!(看!)”。但是当我们想要表达“看月亮”时,我们却说:

 

              Look      at        the moon   !

              看                   月亮

       Vi.    +  ......    +   名词

因为这里的动词并没有直接“触及”事物“月亮”(名词),因此,这里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简写为:“Vi.”。但两类动词,后面都是紧跟它们的动作承受者。动作承受者,往往都是“人,事,物”,都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3)介词(简写:prep.)

    我们假设介词就是在出现不及物动词后的产物。这样我们暂且先把它理解为动词的附属。

 

Look      at        the moon!

              看                 月亮

再次总结: “Vi.  (  +(介词)  +   名词)” ----结构三,又称“黄金法则二”

                                                              图六

(4)形容词(简写为adj.)

假设又过了很久,人类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打猎和采摘,甚至还能悠闲地驯化起家禽来,日子开始过得有滋有味了。人类开始有了日常寒暄的心情,有了欣赏美丽事物的闲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You     ...      beautiful/nice/elegant.

你      是       美丽的/美好的/优雅的。

                “ 形容词(adj.)”  

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一下常见的形容词。它们大都是“的”结尾。如:“红的,白的,紫的,粉色的,亮晶晶的,美丽的,优雅的”。

 

英文:“She   is       wise     and   beautiful   . ”

          中文:“她    是    有智慧的   和    美丽的    。”

英文:“You   are    nice  .”

中文:“你    是    好的 。 (意译:你人不错。)”

结构:  “be动词  +  形容词”           ----结构四,又称“白金法则一”

                                                                     图七

(5)be动词(现在时态中)

描述现在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用“am”“is”“are”,即,“am”“is”“are”都是“是”

的意思;以后会学习如何描述其他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英文:“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 ”

中文:“我    是      一名    中(学)     学生     。”

结构:  “be动词  +  名词”                       ----结构五,又称“白金法则二”

图八

总结,图六,图七,得到公式:

“be动词  +  形容词/名词”              ----“白金法则”

                                                                     图九

(6)副词(简称adv.)

人类呢,“茹毛饮血”的时候总是饥肠辘辘,只想找到食物,填饱肚子;有了语言后,人们沟通更方便了,便常常相约去狩猎,食物愈发充足,便开始有心情赏月“吹水(广东方言,约是闲谈的意思)”了;再后来,人类中有个别人发现粮食经过碰巧的一些存储方式,变成了好喝的饮料----“酒”,于是广而告之,终于有一天研发出了“酒”的稳定的生产方式。还一边驯化家禽,这下连打猎都不用那么频繁了。一时间,酒足饭饱,手有余粮,人类太无聊了。于是乎,他们开始讨论杂事,或者复盘:“谁谁打猎时动作太慢了”,“要跑快一点”,“下次发现猎物了,早点告诉我们”。“副词”就出现了。

例1:

英文:“ Run         fast!”

      中文:“ 跑          快点!”

  中文结构:“ 快快地      跑!”

例2:

英文:“ Speak        early!”

      中文:“ 说          早点!”

  中文结构:“ 早早地         说!” 

......                                                          图十

  如图九十所示,中文和英文中,副词都用于修饰动词,但是语言结构顺序却不一样。英语中结构为:

英文:“ Run         fast!”

      中文:“ 跑          快点!”

      结构:  V     +     副词(简称adv.)      ----结构六,又称“青铜法则”

                                                                   图十一

此外,教学过程中,可以一步引导开拓思维,打开“语言创造的大门”。教师应该在此时,举几个“天马行空的例子”----不符合逻辑常识,但在语言语法上正确的例子,比如:“Pigs are blue”, “The moon is green”等。学习者会很兴奋,觉得居然可以“瞎编乱造”!于是纷纷摩拳擦掌。但此时要注意提供“必要的帮助”----学习者在畅所欲言的情况下会遇见许多不会翻译成英语的词和表达,因此必须提前告诉学习者,“不会的英文可以放心地问老师,老师会帮助你哦!”此时,在“感觉到表达上的安全”后,学习者会更轻松快乐地思考地表达,这也是一次理解性地记忆过程,将进一步帮助加深记忆效果,使事半功倍。

资料参考:

《1》 艾宾浩斯 《记忆》1885年版 

《2》 王海传,岳丽艳,陈素,李征坤 编著《普通逻辑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

《3》 王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地英语学科能力研究》201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罗伯特。格瑞塞姆 《情境教学:教师指南》

《5》 邓鹏 《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

《6》 赵宁 《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