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能源危机的中国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欧洲能源危机的中国启示

卢薇吉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摘要能源危机是全球范围内的紧迫问题,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深远影响。极端天气频发和地缘政治等原因对能源安全供应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全球能源危机的现状,以及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启发。通过分析全球能源市场、中国的能源政策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能源危机的挑战。

关键词: 能源危机;全球能源市场;中国能源政策;

1引言

能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支撑着工业、交通、通信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对能源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近年来,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全球能源安全提出新的挑战。2021年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超600%,电价也明显高于过去几十年的水平,处在历史高位。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对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俄乌冲突突然爆发进一步冲击了能源供给。由于全球能源市场早已高度融合,欧洲地区天然气供应紧缺、能源价格飙升的冲击迅速传导至其他地区。本文将探讨欧洲能源危机的现状及原因,以及国际形势对中国能源发展的启发。

2 欧洲能源危机的现状及原因

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欧盟于2015年建立了能源联盟。该联盟旨在确保能源供应,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这样的努力显然是为了在减碳的进程中,确保能源稳定且可持续的供应。然而,新能源容易受天气影响,产能极不稳定。遇到极端天气更是无法保证供给数量和质量。因此,2021年的这场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让多国重新启用煤炭等传统能源,以应对能源供给严重短缺。重启传统能源是为维持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必然选择,但这是短暂应急的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计。去煤减碳依旧是全球各大经济体的主要努力目标,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确认了能源转型目标。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事件频发,能源需求量骤增,供给量不但未见上涨,反而下跌明显。越来越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欧洲能源价格在近几年持续在高位震荡。就供给端而言,首先,北海的几个天然气北海的几个天然气矿床和荷兰的一些气田都发生枯竭。这使得依靠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其次,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天然气进口也受到阻碍。美国加大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这导致俄罗斯输气量骤减。第三,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许多企业与政府不愿也无法在油田上开展维护作业。同时,卡特尔组织的OPEC产油国主观减慢增产。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国大踏步转向新能源时,大量放弃传统能源是导致能源危机的原因之一。因此,供给方面整体出现极大的下滑。再观需求端,2020年的暖冬让人民的需求降低,这直接加大了2021年供给端的乏力。意料之外的是,2021年全球多国遭遇极端天气,如“冷冬”(多国气象机构发出拉尼娜预警)、强寒潮等,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突发的极端天气推高了能源需求。同时正值全球经济体逐渐从COVID-19疫情中复苏之际,工业上对电力的需求也大幅上升,甚至达到峰值。严重的供不应求,唯一结果就是价格飙升。

面对能源危机和价格飙升问题,各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西班牙政府欲从价格入手,希望退出欧盟的共同电价机制,制定本国的电力定价体系。法国、捷克、希腊等国表示支持,认为化石燃料价格的巨大波动给欧盟能源市场带来负效应。而德国、丹麦、荷兰等9个成员国则表示反对,认为不应认为干预市场,尤其是价格动荡的时候。然而,价格飙升只是短缺的一个表现,要从根本解决问题,需从供给端着手。短期内,采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行的渐进式减碳方式是可行之举。在保证能源基础需求的供给情况下,大力开发新能源。

3. 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启发

3.1 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能源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中国应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和清洁能源发展。立足中国能源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夯实国内能源生产供应基础,统筹规划能源开采、转化和清洁利用。注重传统能源供应保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将能源安全可控、自主独立作为推进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的基础。立足国家资源禀赋,规划新型能源体系架构顶层设计,推动以适应不同场景的新型能源体系部署。

3.2 深化能源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对解决全球能源危机至关重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包括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这种合作有助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应持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清洁能源项目的国际化合作,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发挥大国作用和东方智慧。

3.3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加速可再生能源,把握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具体来说,首先,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借助高比例、大规模和低成本的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完善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等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电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电力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其次,强化关键原材料的预警和保障机制,确保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安全。加大对风能、光伏、氢能、储能和充电设施等“新基建”设施的支持,提高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同时,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清洁能源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优势,推动与国际合作,特别是“绿色丝绸之路”等绿色能源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球清洁供应链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以全面提高在国际清洁能源领域的话语权。

4. 结束语

能源危机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挑战,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产生深远影响。即使当前脱碳进程遭遇了一点阻碍,能源转型依旧是当下及未来的发展重点,能源可持续发展仍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应对能源危机的责任。通过采取可持续的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在全球能源危机应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一,能源转型时要充分考虑气候韧性能力建设。把气候韧性能源供给冗余的理念落实在各项行动之中。第二,国家在制定去碳计划和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一些不可抗因素,如气候、传染病等,日常考虑能源储备。第三,在绿色转型进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减碳去煤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新能源的开发任重而道远,保证新能源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是当下国家转型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汤绪.极端天气对可再生能源高占比体系影响的新启示[J].新能源科技,2021(12):23-25.

[2] 林卫斌,苏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8-11.

[3] 陈皓勇.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欧洲能源危机应对及其启示[J].风能,2023(10):8-12.

[4] 吕建中.欧洲能源危机的启示与思考[J].世界石油工业,2022,2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