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与化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与化解

孙景君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    要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是当代审计的一大特点。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随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冲突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实践、影响内部审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文章从组织结构、工作性质和个人因素三方面对内部审计冲突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从组织层面提出了解决内部审计冲突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审计职能;审计目标

跨部门冲突是指正式组织中,某部门阻碍到其他部门需求之满足及目标的达成,而引起的认知上、情感上及行为上的反应。跨部门冲突可能使组织各部门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出发订立方案,妨碍部门职能和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还可能造成信息传递不畅达、员工满意度下降、离职率提高、工作效率低下、互相排斥等后果,是企业实现整体发展、提升经营业绩的障碍。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形式是内部审计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冲突,其直接后果是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妨碍内部审计目标实现。被审计部门通常认为审计对问题 的发现代表着一种“威胁”,害怕承担内审中发现的问题的责任,对未来工作产生不利。当内审的工作性质和意义不被理解、其工作流程难以获得被审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时,内部审计参与界定业务细节责任、确定优劣、作出审计评价、得出恰当审计结论会变得困难,这种困难又导致内审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大大降低。被审计部门人员对内审工作的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加深,如此循环。

在内部审计冲突中,相比人际间冲突和部门内冲突,跨部门冲突的影响最广泛、最不易解决,直接关系到内审能否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因而也最需引起重视。

一、跨部门冲突的成因

(一)内审工作性质与目标差异

内部审计和组织其他部门各有部门局部利益,都希望本部门工作获得股东和董事会的认可,而内审的工作性质使其经常打断其他部门的日常工作,不断执行测试和评价程序,向审计委员会或上级主管报告错误、无效或低效程序,使内审部门和组织其他部门产生“竞争性关系”,决定了潜在冲突的必然性。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组织价值增值,而管理层的目标是在组织业绩增长的基础上,获得个人良好的绩效评价结果和丰厚的薪酬。在管理层看来,内部审计的目标更像是查缺补漏,审计人员则是管理层不折不扣的“麻烦制造者”。如果内部审计敦促管理层所做的事并不是管理层本身关注的目标,管理层主观上会有抵触情绪,认为内审工作成果并不符合管理层自身目标。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理解的不一致。内审的建议和意见更多针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涉及系统性、耗费大量资源的转变;而管理层更希望是在确保当前组织井然有序的前提下业绩提升。若将审计建议付诸实施,极可能造成短时间内组织某些部门或环节运转效率降低,短期业绩表现下降,此非管理层所能接受。

(二)内部审计服务对象与职能划分

管理层关注如何实现其经营目标,对内部审计增进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方法更感兴趣;审计委员会相对更关注审计师针对内部控制适当性、管理层提供数据可靠性、法律法规遵循性、资产安全性等的意见。因此,内部审计的双重职能与服务对象的双重性存在密切关系:对于管理层,内部审计履行确认和咨询职能;对于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履行确认职能。其潜在冲突在于,内审咨询职能是由确认职能衍生而来,冲击了原有的内部审计概念体系及实务过程。如果内部审计仅提供确认服务,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目的的实现和导致审计资源浪费。内审人员对公司有深入了解,是唯一能够了解、承担和胜任这些咨询服务的人。但如果管理层将从内部审计获得的咨询服务、审计建议纳入组织流程再造中,再由内审人员对这些流程进行评价,提供确认服务,就可能会损害内部审计作为治理程序有效性的确认者和独立分析师的价值。

(三)内部审计组织定位与组织架构

在我国,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正规、低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模式,如“隶属于财务部门”和“隶属于总经理”的组织架构。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内审部门在工作中都可能受到隶属部门的阻挠,从而引发冲突。

(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和沟通能力

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喜欢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工作。在从组织内部获取信息和向隶属部门报告信息的过程中,偏爱使用专业术语。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够或者没有意愿向对方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及得出的结论,信息接受方就会由于认知不一致做出情绪反映,产生误解和不信任感。若内部审计人员摆出一副监察官的姿态指手划脚,或与被审计部门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巧,也容易滋生被调查方的抱怨和不满,导致冲突的发生。

二、跨部门冲突的应对措施

由于内部审计冲突的产生往往是多层面的,要求内部审计对冲突进行识别,并有针对性地对冲突进行分类,这是处理内部审计冲突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观

有效的管理目标并不是完全消除,而是创设恰当强度的冲突,并用合理的方式使冲突的核心问题得以解决,保持组织活力。因此,内部审计冲突既然不可避免,且可能有利有弊,则应区别对待,尽量避免功能失常的冲突,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二)审慎选择需要处理的冲突

内部审计面临的诸多冲突中,有些非常琐碎,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而有些冲突虽然很重要,但解决难度很大,成效不佳。内部审计管理者应优先选择那些涉及面大、影响面广,对推进后续审计工作、增强审计凝聚力、建设内审组织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冲突事件加以处理解决,其他冲突可以回避或者选择性放弃。

(三)深入了解冲突的利害关系

每一个冲突所涉及的人员、制度和环境因素都不相同,造成冲突的波及范围和影响力相去甚远。要识别出每一个构成冲突的要素,分析这些要素对冲突走向可能起的作用,及审计人员是否能够对这些要素施加影响。

(四)妥善选择冲突处理的方法方式

内部审计是为发现产生错误或无效、低效事项而设置的,专业特性和身份使它都只能选择面对现实,惟有充分合作才是永久解决冲突的根本策略。 当产生冲突的真正原因和核心问题被确证,冲突双方通过充分交流沟通增进合作,找出在组织内部受限制的共同目标,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上。

(五)构建审计双方一致的组织目标

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管理层的目标能够实现一致,并相互依存。管理层 通过识别监控风险、有效控制等,对组织治理产生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在监督 组织治理有效性中发挥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则运用其职能,参与和改善组织治理。

三、结语

内部审计冲突作为一种跨部门的冲突,是组织冲突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发现和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契机,在解决这类冲突的过程中,要善于设计和运用组织层面的冲突解决方案,通过组织层面的制度建设,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24-30.

[2]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 2011,(28).

作者简介:孙景君(1999-)女,汉族,山东单县,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