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财政水平与教育规模的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区域财政水平与教育规模的关系分析

赖文晟

天津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教育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效率,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了探究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可以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多个相关的变量归纳为两个主要的因子。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因子的得分,发现背后的原因,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善建议,包括提升经费使用效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注重经济增长与地区教育规模的协调发展等。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因子分析;教育规模;财政水平;区域差异

一、引言

教育是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在学生入学机会、教育质量、教育投入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和效率,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探讨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区域财政水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在承担地区义务教育和地方院校财政支出的同时,又面临着中央财政支持不足、财政资金紧张等困境。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教育规模与其财政能力不相适应,也使得毕业生向发达地区流动加剧,削弱了教育对当地经济建设的贡献。如何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以促进教育均衡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各地区财政水平与教育规模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于我国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已有一些研究。例如,王昱、熊科[2](201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给出了相关建议;张海英、周志刚、刘星[3](2013)应用因子分析法和DEA法对我国31个省区高等教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从高等教育实力和效率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夏鲁惠[4](2013)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并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协调发展的对策。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且研究结果距今已经很长时间,结论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认为,从全体居民的角度看,高中的数据比大学(高等教育)的数据更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有必要使用各省份高中的数据来探究我国区域财政水平与教育规模的关系的最新情况。因此,本文选取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高中各方面的教学数据并使用因子分析法来对我国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的财政水平和教育规模进行评价和比较。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第二、三部分为数据与方法,介绍了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来源、样本范围,并通过R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讨论,解释了因子分析的结果,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因子分析的指标

(一)指标选取

本文在选择指标时参考了一些前人的文献。王昱、熊科[2]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东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而张海英、周志刚、刘星[3]应用因子分析法和DEA法,从高等教育实力和高等教育效率两个不同维度构建综合评价矩阵,刻画了我国31个省区高等教育水平。本文借鉴了他们的经验,从数据的全面性考虑选取了6个指标:普通高中学校数(所)(x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万人)(x2);普通高中招生数(万人)(x3);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万人)(x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x5);生均教育经费(万元/人)(x6)(注:由于各地区高中生均教育经费数据缺失,本文采用各地区总教育经费支出除以该地区在校高中生数量作为替代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指标大体上能综合反映地区的教育规模以及地区的经济状况,能够帮助完成本文的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高中情况数据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s://data.stats.gov.cn/),其中各地区高中生生均教育经费数据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三、因子分析过程

为了探讨各个市县之间在财政水平和教育规模上的差异,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可以将多个相关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因子,从而简化数据结构并揭示潜在的关系。

在此部分,本文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因子分析,且在因子载荷矩阵的基础结果上进行旋转,最后综合考虑给出选取因子的解释。

(一)前置检验

使用因子分析模型前,需保证各个变量存在相关性。因此,本文先用KMO检验和Barlette检验来对数据进行前置检验,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合理性。

1

.KMO检验

使用R,进行KMO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5,大于0.6,符合KMO检验的标准,因此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Bartlett's球状检验

使用R,进行Bartlett's球状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s球状检验的p值已经接近于0,远小于检验标准0.05,表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极大似然法

使用R,通过极大似然法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3.9%,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选取更多因子不能再明显提高累计贡献率且会增大后续解释的难度。因此,本文只选取两个因子。

继续使用R求其残差矩阵,残差矩阵越接近于零矩阵,其拟合效果越好。结果显示,极大似然法的残差矩阵已经非常接近于零矩阵,说明拟合效果较好。

继续对其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图3.1。

图3.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数据来源:由R运行得到

从图3.1可以看出,极大似然法经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也变得更加简单,使因子载荷矩阵更容易解释。

(三)对因子的解释

首先,从观察结果来看,x1、x2、x3、x4在公共因子F1上都具有很高的正载荷,而x5、x6只有很小的负载荷。而x1到x4都是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高中的各方面数据,反映的是各地高中整体规模情况。因此,本文称公共因子F1为地区教育规模因子。

其次,x5、x6在公共因子F2上具有很高的正载荷,而x1到x4只有很小的负载荷。我们知道x5、x6分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生均教育经费,可以反映的是该地区财政水平以及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因此,本文称公共因子F2为地区财政能力因子。

(四)因子得分

通过给出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可以实现比较分析的目的,最终才能得到本文的结论。为此,本文继续使用R来得到因子得分情况。

首先,本文在通过极大似然法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基础上,先标准化得分系数,其次,再使用R计算因子得分,将两个因子得分分别排序,并绘制出因子得分图。结果见图3.2。

图3.2因子得分图

数据来源:由R运行得到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结果分析

根据R给出的因子得分图,可以掌握整体因子得分的情况。横坐标轴ML1为地区教育规模因子,得分越高(即越靠右),则说明该地区开展的教育规模越大。而纵坐标ML2为地区财政能力因子,得分越高(即越靠上),则说明该地区的财政水平越高。

从图3.2中可以发现一些良好的现象:

第一象限:处于因子得分图右上方区域的地区,它们在两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这些市县的财政水平和教育规模都较大,反映出它们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方面的高度协调。

第二象限:处于因子得分图左上方区域的地区,它们在地区财政能力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地区教育规模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福建省,这些地区的财政水平较高,但是教育规模较小,可能反映出它们在教育方面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效率追求。

对于第一、第二象限中的地区,可以认为其在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反映出当地对教育的支持力度高,因此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应该会比较高。

但从图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三象限:处于因子得分图左下方区域的地区,它们在两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等,这些市县的财政水平和教育规模都较低,可能反映出它们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第四象限:处于因子得分图右下方区域的地区,它们在地区教育规模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地区财政能力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这些市县的教育规模较大,但是财政水平较低,可能反映出它们在扩大教育覆盖面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不足。

(二)建议

根据本文的结果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我国地区教育整体而言存在着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

从前面的结果可以看出,教育质量和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以认为是因子得分图左上方或右上方的地区。但同时,教育经费和规模不足的地区则是因子得分图左下方或右下方的地区。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升经费使用效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机构面临着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经费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地区的院校应该加强其使用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2)为缩小地区间教育经费差距,政府部门还应当完善教育经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6]。财政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机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索建立一套规范而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捐赠。我国社会捐赠占学校经费收入比重较低,所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如免税优惠等,鼓励企业、单位和个人向学校捐赠。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教育经费,支持地方教育发展,有助于缓解教育经费不足。

2.一些地区存在着教育规模和财政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建议注重经济增长与地区教育规模的协调发展[6]。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和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状况,同时当地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会反馈影响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也较高,而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因素就会制约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和教育双向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优先扩大教育投入和覆盖面,因为只有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但是,当地教育规模的扩张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出现过度或不足的情况。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优势,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调配,促进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增加与改善,从而实现教育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

[1]王学民.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1.12.

[2]王昱,熊科.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高教探索,2013(06):53-56.

[3]张海英,周志刚,刘星.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01):66-69.DOI:10.13546/j.cnki.tjyjc.2013.01.018.

[4]夏鲁惠.我国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13(11):43-45.

[5]国家统计局. 分省年度数据[EB/OL].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6]中国人大网. 对国家财政教育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EB/OL]. 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jdgz/2018-01/24/content_2036771.htm

作者简介:

赖文晟(2002年- ),男,福建省龙岩市人,天津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通讯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邮政编码:300387

联系电话:15359905581

邮箱:2010660080@tiangong.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