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研究

袁志敏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9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高校这一重要阵地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选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研究对象,剖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引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民族民间舞是其代表之一。民族民间舞蹈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性、文化特色,展现中华民族的艺术内涵和精神风貌,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意识产生这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已经多年,但受各类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并没有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民族民间舞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理论课题。

一、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与实践,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成绩斐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保护措施亟需改进和提高。

(一)高校教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认知缺乏深刻性和全面性

民族民间舞蹈源自民间,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的生活与生产等内容,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生活状态和审美状态的独特反映,这种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其个性所在,但舞蹈艺术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各民族在交流与融合中,这种个性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教师在开展中国民族民间学舞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讲授民族舞的发展历史与技术技巧等,更要让学生深刻体悟到民族民间舞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民族情怀,让形体表现更富有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展示其技巧。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民族民间舞缺乏深刻的认知,一方面自身民族与授课内容的舞蹈不属于同一民族,二是部分即使民族相同,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或者理解不够全面,因此,她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多为普及性的,缺乏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因此,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和观念,深入生活,走进舞蹈特定的地域,让自己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有真实可感可悟的空间,与当地的舞蹈家进行交流学习,强化自身的能力,从而使民族民间舞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开展民族民间舞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对提高教学成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一些高校,或者是经费不足,或者是设施老化,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遭遇教学器材有限的困境,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有些高校的教学资源在分类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其他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较少,专业性资源比较充足,但综合性资源略显不足。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时,往往侧重于动作要领的学习,而对所学舞蹈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导致民族民间舞和高等教育的联动效应效果受到影响。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缺乏丰富性

  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动态发展的,与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经

济发展的质量高低有一定的联系。作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民族民间舞蹈,自然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的客观需求,这就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乃至传承发展就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关于这个问题,高校及教师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她们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以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但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有理论研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能一蹴而就,同时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都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学生的素质也存在差异性,她们对舞蹈理论的接受能力,对自身舞蹈实践的感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丰富,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优势特长,实现教学相长。

(四)表演性组合是民族民间舞的弱项

表演性组合和一般的群舞存在差异,表演性组合对舞蹈的技巧性和成员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现在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表现性组合是一个弱项。这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对表演小组的关注有限,不注重对舞蹈、肢体语言、编舞、教学模式或文化内涵的定性分析;其次,缺乏对民族和民间舞蹈组合的理解,一些大学将民间舞蹈归类为纯粹的娱乐形式,最后,表演的不平等组合在课程的理论材料中尤为重要。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策略

(一)更新民族民间舞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必须以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和舞蹈发展趋势,构建更全面、更系统的国家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适应现代需要,引领未来发展趋势。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理念多样化,要满足艺术和文化世界的需要,必须将不同的教育理念深入融入教学过程。

(二)丰富教学资源

改进民族民间舞蹈设施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重要举措,可以进一步促进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要凸显地方民族特色,如东北秧歌舞蹈、山东秧歌舞教学等,但由于民族风格和民族诸多影响,如何合理化教育资源,选择教育基础设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当前问题。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是强调表达自由情感和个人情感。因此,教学设施必须符合这一基本风格,深刻把握其内在意义,继承优秀民族舞蹈的个性、气质和精神。

(三)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构成

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主要由不同的肢体语言组成,每个舞蹈动作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差异很大。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结构是整个舞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其合理性,舞蹈教学才能更加集中和多样化。总之,中国民间舞蹈构图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遵循表意的基本原则,才能促进民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改革要立足当前,加强高级设计,加强科学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国民族舞蹈的构成。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用多种舞蹈教学方法。例如,动作、舞蹈有效结合的组合舞蹈教学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和民族舞蹈文化元素的积极融合,使持续的融合和交流成为可能。积极创造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舞蹈场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舞蹈氛围。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整合新的教学理念,秘密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将民间生活方式等要素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时充分体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和文化本质。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内容鲜明、题材丰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因此,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高校要同时做更多的工作,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表现的内在价值和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小林.民办高校舞蹈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现状及策略[J].尚舞,2021(6).

[2]董玉倩.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参花(下),2021(2).

[3]王芳.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戏剧之家,2020(19).

作者简介:袁志敏,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