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3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梁贤惠

惠州市惠城区水口中学  

【摘要】“重核心素养,育数字人才”,这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目标导向。新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精心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教学指导,加强学段衔接。新课标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日常教学中信息科技教师要注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注重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及启示;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面简称“22标准”)正式发布,修订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创新导向。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与旧课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相比,其主要变化有:一是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是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教学指导;五是加强学段衔接。下面就这五个变化展开具体阐述。

一、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尚未提及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概念,虽然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强调“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但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看,仅局限于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2014年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22标准”进一步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信息科技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今我国的网络整体发展正在不断优化,但是其中的混乱和污秽也层出不穷,导致发生这样的问题以网民的基本素质息息相关,因此立足于这样的乱象,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文明上网的相关问题,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上价值观、审美、立德树人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科技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生成,做好立德树人的渗透。例如在学习Python时,可以将学习主题定为“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形成学生以为社会做贡献而努力的价值观;又例如在学习《图像的获取与处理》时,我们引导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利用photoshop制作感恩贺卡送给老师,并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点播,展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情怀。总的来说,“22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22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甄选整合义务阶段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与此同时,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关联性,促进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纵观“22标准”内容模块体现循环渐进和螺旋上升,且“22标准”里25次提到“项目”,提倡要开展项目式学习;20次提到“真实”,注重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的真实性学习;25次提到“自主可控”,强调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22次提到“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22次提到“实验”,倡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在实验中开展验证,形成实验报告。

初中阶段是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能通过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认识网络协议对互联网的核心作用,体会"互联网+"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多样的物联网场景,了解万物互联背后的基本思想。能搭建简易的物联网系统,知道物联协议及其主要特点,激发探究未来物联世界的奥秘的兴趣。

举例:开展《垃圾分类》主题项目式学习,设计并发布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如下表)。

问题

调研方向

您处理垃圾时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吗?

  1. 看到宣传标语时会有这种意识
  2. 只有我一个人时,没有这种意识
  3. 从来没有    D.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强烈

您认为垃圾分类是否很重要吗

  1. 无所谓     B.不重要
  2. 一般       D.非常重要

您了解垃圾分类桶的颜色跟标识吗?

  1. 不了解      B.个别知道

C.非常了解

您家里处理垃圾的方式是?

  1. 所有垃圾都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直接扔进垃圾桶
  2. 所有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处理
  3. 仅将厨余垃圾或者饮料瓶等废品分拣开来
  4. 详细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如果进行垃圾分类,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1. 垃圾分类过于复杂,不知道怎么分类
  2. 垃圾分类花费过多的时间
  3. 垃圾分类导致生活成本增加
  4. 其他

学生自行回收调查问卷,并针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在该主题项目学习实施中,学生利用网络问卷(问卷星)调查工具获取人们对垃圾分类知识点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生成对人们在垃圾分类方面更好的建议。

三、精心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结合各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整体刻画各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点,“22标准”明确了“五四”学制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在各学段的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的学业成就。为此,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要精心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以各初中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设计对应学段的学业要求(即各学段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完善评价标准和学习资源,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过程教案。为此,笔者结合校园人脸认别门禁系统进行知识延展,在探究中了解其识别校内校外人员、分权管理进出权限、主动信息给家长等功能,学生在场景案例中内化信息安全、信息处理等知识,多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且“22标准”在评价建议上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从考试性质和目的、考试形式、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这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有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作指导,这将进一步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去驾驭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这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增强教学指导

“22标准”增强了指导性,明确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各学段都对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为此,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要细化教学指导,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达成。各学段的课程学习内容要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注重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信息科技应用场景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在学习《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时,以智能语音聊天机器人(天猫精灵、小爱同学、小度)可以通过语音查询,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如天气情况、飞机航班查询等,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日常工作。

(二)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

要注重把握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发挥数字化学习跨时间跨地域、随时随地等优势,适应个性化培养需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管理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开展《AI绘画创作——我为课本配插图》的主题项目学习时,学生可以利用文心一言等对各学科课本配插图,生成的插图利用鹅打卡上传作业(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31003032238

(三)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

信息科技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解信息科技发展历程,深入领会发展特点,及时关注发展动态,增强积极应变意识。在把握育人要求和学科原理基础上,注重体 现最新成果,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22标准”还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内容,从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两个角度对教学研究给出了指导建议,鼓励教师要创新教研方式,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交流研讨等,还应积极开展“问题—研究—改进—实践”的校本教研,借助名师工作室等开展专题研讨、聚焦教学难点,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关于教师培训方面的建议“22标准”则从培训内容应精心设计,培训方式应丰富多样这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五、加强学段衔接

为体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将义务阶段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一至二年级为第一学段,三至四年级为第二学段,五至六年级为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为第四学段,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段制定了不同的学业质量标准。

笔者在日常教师集体备课交流和教学课堂中发现,不仅本班学生,乃至整个年级,存在这样一种共性,小、初衔接中许多延续的知识并未能完全掌握和运用,例如笔者所在城乡结合学校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坚实基础,到了初中阶段,在学习过程中,需避免依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部分学生对此一窍不通,部分学生能得心应手而却因重复学习而产生厌烦情绪。为此,“22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采取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的措施,在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时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当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学段衔接问题。

举例:开展《视频的获取与加工》主题学习,设计分层挑战任务开展教学,每个层次都附学习微视频(如下表)

教学三步曲

基础层

进阶层

拓展层

学习任务

  1. 会声会影的启动;
  2. 能插入视频和分割视频;
  3. 能调整插入图片、视频片段的顺序。
  1. 完成基础层的内容;
  2. 能给视频叠加背景图片;
  3. 能添加转场过渡效果。
  1. 完成进阶层的内容;
  2. 能给视频添加字幕、背景音乐。

六、结语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22标准”的修订与发布,将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创造行动的发生奠定基础。

作为初中信息科技教师,我们要不忘来时路,奋战新征程,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守初心,担使命,育时代新人,且要不断学习“22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不仅重要且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2022-04-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 熊璋,赵健,陆海丰,欧阳元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4):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