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1
/ 2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魏博

身份证号码:5201211991041078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一个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大国,定有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思考如何让世界认同中国文化,如何让其形成产业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一带一路”发展历程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并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会举行的演讲上,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自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推进“一带一 路”实现了由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走进现实 的转变。从 2013至2023年这十年间,“一带一路”建设的道路历经了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两个阶段。十年来,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到突出重点、立体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有关项目稳步推进,已经成为广受各国人民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保持强大的活力与韧性,它符合了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并持续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着新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并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通有无的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命运、利益、责任共同体,实现沿线各国自主、多元、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与文化产业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全部成果,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文化与政治、经济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观念是精神价值,政治是制度的规范价值,经济则是物质的实用价值;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与经济决定了文化。

“文化产业是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满足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概念最早出现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磐石,文化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沉淀的累累硕果。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我国文化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壮大的实体经济、开放的环境和高精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人云亦云”。很多地区不能很好的对本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准定位,出现雷同化、边缘化现象,没有站在高水平、高品质、高起点的角度,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产品。

(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缺乏“破”与“新”。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破除传统思想观念,打造新业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实现“破局”发展,在思想和队伍建设上依然存在“故步自封”,没有结合新时代新发展的背景下以更加包容更加宽广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理论制度、要素市场、产业链条、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缺乏创新精神,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上不能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三)文化产业转化为文化经济效益“不存不济”。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大体为政府拨款、二级市场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方式。其中,政府拨款存在财政负担严重,经营效益低等缺点;其他投资方式存在审批手续复杂,透明度差、短期行为严重,信用保障缺乏等问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四、“一带一路”给我国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气象

(一)走出去,“亮起来”。与时俱进、创新进取,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念落地生根,脚步更强劲更有力。当今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着古丝绸之路的道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我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地与沿线各国互利互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经济要想得到大踏步的发展,文化交流必不可少,文化产品不可或缺,最终才能实现经济与利益双丰收,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引进来,“活起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枝繁叶茂”。当今的中国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这种开放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在文化上亦是如此。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不断探索实践,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坚持国际视野,“引资与引智”相互结合,盘活我国文化资源,让“泉水”与“古井”融洽无间。

(三)合和共,“通起来”。吴越同舟、务实合作,让中华民族正勇立潮头,扩大开放扬帆起航。在《论语·学而》中记载了有子“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做到和谐。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坚持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学习国外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入世界,相融相生,重塑产业生态,建强产业集群,积极朝着合作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

(四)树自信,“立起来”。守住魂、留住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文明之光。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树立朝气蓬勃的中国形象,使全世界人民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建立属于中国的“文化名片”,打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文化产业路径思考

(一)构建投融资体系和机制,穿越文化产业资金“黑障区”。一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发展基金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文化产业。二是刺激消费扩内需,改善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与条件;三是积极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争使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二)构建“双循环”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市场积极发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双循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所进行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与攻坚期之后因势利导的战略调整。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从畅通内循环(国内)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无论是从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为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提供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发展处于瓶颈期,市场竞争持续混乱,各种资源流动受阻,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市场功能及规模效益。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全,可以极大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纵观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历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充分营造公平竞争、充分开放、高效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一切要素资源阻碍壁垒,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无阻,实现规模经济的递进式增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入更多动力。二是从畅通外循环(国外)看,当前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各国经济陷入“泥潭”,基于此,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最开放、最活跃、最现代、最强大、最安全的市场体系势在必行。我国文化产业具有行业特殊性以及产品的特殊性,且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文化产品一部分为网络行为,一部分为实体行为,而在作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路径,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依托于内循环和统一大市场,形成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内聚集,让中国文化品形成文化产业并迅速走向世界。以文化产业为点,帮助我国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占领国际竞争和合作中至高点。

(三)构建文化传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与传播相辅相成,每一种文化形式和社会行为都会明晰或者含糊地涉及传播。一是对外文化传播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扩大国际化视野。 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以及文化需求,探寻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对外文化传播是文化产业品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千篇一律,打造具有国际化的亮点品牌必不可少,而这也离不开对外传播,通过对外传播,可将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产品“飞出家门,传遍世界”。 三是对外文化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外文化传播,文化要素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及文化产品,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文化产品出山”,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