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指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指导策略

李佳丽

汕头市葵花幼儿园     515041

内容摘要:我国数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在3.27%,而幼儿阶段发生攻击性行为概率更高,其值为8.83-11.9%,这充分表明在幼儿阶段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周围人的身心健康情况,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一些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发展。在心理学家的长期观察研究中,发现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很早就有所征兆,8岁以前的孩童发生攻击性行为可以预期长大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关键词:攻击性行  家族原因指导策略

研究表明,家庭是幼儿出生的第一个赖以生存的场所,其受到教育的影响伴随幼儿终身,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家庭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模仿学习的源泉是父母,其自身的一言一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都会深刻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父母拥有良好的教养观能造就孩子拥有好习惯,然而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自身缺陷很多都来源于父母的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

通过对个案调查研究,有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时,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第一种往往选择训斥打骂孩子,其次才是了解来龙去脉,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第二种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认可,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行为发展,舍不得批评教育孩子。下面依据访谈内容还原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中班甲幼儿在班级自由活动时,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甲幼儿向其要回,抢夺者不予理会,于是甲幼儿打算抢回,在争抢过程中动手给了抢夺者一巴掌并咬了他。事后双方幼儿家长被请到幼儿园处理事由。抢夺者母亲指责甲幼儿给其孩子造成了很大损伤,要求赔偿。另一方,甲幼儿在看到母亲时表现得非常害怕,其母亲不问事情原由就对孩子进行了训斥打骂并说回家让其父亲好好教训,待揍完孩子才知道了解事件起因原由。双方父母了解事情原由后,顿时都后悔不已。一个不应不了解事情真相就无端指责他人,另一个也未了解具体情况就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案例二:大班乙幼儿在课堂上经常故意打人来引起同伴注意,是幼儿们口中的小霸王,当有人惹他不开心时就对对方谩骂以此来舒展不畅。因此在班上受到一部分幼儿的排挤,其他小朋友害怕他。老师将该孩子在园中发生的事告诉了其父母。该父母孩子的行为时,没有想着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教育孩子,而是火冒三丈,认为老师小题大做。事后,老师了解到该幼儿家庭条件优越,是全家人的中心,容不得受到一点委屈,孩子犯错从来舍不得打骂幼儿。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都在说明,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采取了专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不是先理清事情原由,而是通过动手的方式来训斥教育孩子或者纵容孩子任其发展。与此同时,父母处理事件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创伤,给孩子带来了攻击行为的模仿源泉,助长了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还让孩子找到了保护伞,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长期以往,将会给孩子的心理与生理带来双重伤害。

(二)隔代看护人的弊端

在生活压力比较大的今天,形成了年轻父母出去赚钱养家,祖父辈照看孙子孙女的局面。隔代看护人的教育观念相对较年轻父母来说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造成隔代看护人无限制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会在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隔代看护人的宠爱下及年轻父母疏于照看下,孩子往往会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这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

案例一:中班丙幼儿放学后,和奶奶在回家的路上想吃棉花糖,但奶奶身上没带钱。奶奶劝其放弃购买棉花糖,孩子不仅不听劝还开始打骂奶奶,甚至连来劝说的老板也一起打骂。

案例二:中班丁幼儿在幼儿园排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过程中推搡其他幼儿,导致前面的幼儿没站稳而摔倒了,老师发现后对丁批评教育,但丁幼儿仍旧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并且当着老师面又推搡其他同学。老师不得已将孩子爷爷请来幼儿园,并将丁同学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孩子爷爷。爷爷听后,觉得小孩子年龄小爱跳爱闹很正常,也没有让其他幼儿受伤,老师不应该当众批评,小题大做。随后就带着孙子回家了。

从调查的真实案例可以分析出,隔代看护人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传统的隔辈亲的影响,当孩子放错时,对孩子只剩疼爱而不能及时地认识和发现孩子不好行为发展倾向并给予相对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不安全的亲子依恋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幼儿在家庭中的安全感系数越来越低,在低年龄阶段总渴望得到家人密切的关注,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当幼儿离开家人的怀抱,步入另一个陌生的集体时,出现了孩子更依赖父母的局面。另一方面,有的幼儿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并不依赖,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甚至会因父母的教育而抵触逃避父母。这些成因都间接地影响到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攻击性行为。以下还原两个个案案例:

案例:大班乙幼儿是一个不爱说话却容易情绪激动的孩子,在幼儿园中和家里常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老师说其行为不对时,他便会很生气,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同伴身上。通过了解,指导该幼儿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不管使用什么办法都没能另孩子与他们亲近,甚至有时会因为父母的刻意接近而突然情绪爆发,大哭大闹和推搡父母。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幼儿的家长由于与幼儿亲子关系不好,二者情感之间存在隔阂,会让幼儿得不到安全的亲子依恋,从而导致幼儿容易情绪波动太大容易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指导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教养方式

在生活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孩子父母对待孩子攻击性行为只是一味地打骂或者一味地纵容。孩子处在比较幼小的时期,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起步阶段,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要做的就是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来应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譬如,当孩子打了他人时,父母可以利用幼儿的亲身感受来问孩子:“上次你不小心撞到脑袋,痛吗?你是不是很讨厌痛?”当孩子肯定回答后,接着引导幼儿:“你打别人会让他人感到很痛和产生厌恶,妈妈相信你是个善良的孩子,可以理解别人的痛苦,所以,我们不能打人对不对?”,以生活中亲身经历一些小例子来教授孩子必要的道理,亲身示范或鼓励肯定幼儿,这样能逐步养成孩子好的习惯,在孩子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时能够理性的解决。

(二)提高监护人的素养

祖辈的监护意识薄弱,其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素养不高,往往以痛爱孩子为主,而对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加以宽容,这就会导致孩子养成跋扈的性格,极大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给身边人造成伤害。因此,一方面,实行父母对孩子的直接监护,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心理及行为情况,采取正确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来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其他监护人的素养,监护人通过多种育儿渠道进行学习,例如幼儿园和育儿专家的宣传讲座、网络多媒体的育儿音频、孩子父母的育儿观等,从而改变自我对祖孙辈教养的思想观念改变,在学习中提高自我意识,了解孩子产生攻击性的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地教育。

三、结语

通过对A幼儿园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调查发现,幼儿随年龄的增大,其攻击行为逐渐由身体上的攻击向用言语进行攻击的转变。对于攻击目的而言,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单纯的工具性攻击转变为敌对性攻击。通过研究分析,造成这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父母教养方式传统单一,隔代监护人教育不力,不安全的亲子关系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本文给出引导幼儿优化情绪、树立科学的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高监护人素养、转变家园沟通与合作的意识等五个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邹晓燕.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26(11):903-904.

[3]陆红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9,(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