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4
/ 2

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代雪  胡伟伟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天城中学    437599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作为教师,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呢?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分析    解决对策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参加工作8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的,学生已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孩子了,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我身为教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老师有着和我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2020年我担任八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有些调皮的孩子在课后给我起绰号,甚至骂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父母的外出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期间由于过于思念父母,导致自身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

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与父母不能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一些烦恼和困难都闷在心里,这显然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3.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大多数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多方面的疏导和关爱。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老人来照顾,这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存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单纯的亲子分离,而且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失调。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对孩子关爱的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无奈

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农村学校虽然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政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

(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在很多地区,学校房屋失修、教学设施简陋、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农村中优秀师资大量向城镇流动[1],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2]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

再次,重视教育的理论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3],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提高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 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其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农村能否长期稳定,城乡能否良性互动,中国现代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关键。

最后,要建立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艳琴: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实证研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9月25日。

2.潘玉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和出路》,载《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2023年1月8日。

3.程方平,周迅,蔡闯:《关注农村教育发展》, 载《光明日报》, 2022年 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