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翟继茹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传统家庭观念和升学择校压力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如专制、呆板、强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治疗中的相关理论。通过在家庭教育中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理念,我们可以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沟通氛围,并促进儿童的积极自我实现。这种方法对改善现代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无条件积极关注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教育观念正悄然发生改变。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之外备受父母关注的方面。从打造良性亲子关系、发掘孩子兴趣与特长到培养独立性、注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其实,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优良传统,比如包括继承传统美德在内的各类家风家训等。另一方面,也因传统家庭观念和来自对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压力,我们的家庭教育常常呈现出专制型模式。由于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较晚,我们目前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阶段,其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如何打造良好的家庭内部关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开始在美国兴起并盛行,虽然在80年代逐渐没落,但其重要思想不仅对其它心理学流派的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体感受,接纳他们的独立人格;强调自我实现,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强调关系的建立,认为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学者罗杰斯所倡导的培育自我实现、爱、创造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在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文本将重点分析其“无条件积极关注”理念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启示。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概述

      在认识“无条件积极关注”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罗杰斯整体的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研究人性,注重人的主观经验和内在力量,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能够实现完满的自我。

      罗杰斯相信,只要有一个充满相信、接纳和自由的心理氛围,人可以实现任何自我想要实现的美好样子。罗杰斯也在传递着一个理念:人们追求接纳, 只要有了接纳, 人们就会趋向自我实现。也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当事人中心治疗”咨询理论,强调咨询双方面的关系,认为咨询师面对咨询者时应该是真诚一致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和共情理解的,从而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下、以一种非指导性的方法与当事人交流,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无条件积极关注”指是对当事人的内在价值和感受给予无条件的肯定和尊重。他认为,这种积极关注可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从而促进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当“无条件积极关注”当事人时,则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自由展现任何思想意志和行为,不受压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而对于咨询师而言,这也是真诚一致和共情理解的一种表现。

      无条件积极关注包含了多个方面,在言语上使用正面的语言来鼓励当事人表达自我;在思想上则要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感受、需求与独立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绝不是溺爱和没有任何底线标准、不分是非,而是在孩子表面的行为言语下发现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创造一个充满“接纳”的氛围,从而能够以非指导性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平等沟通,使其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二、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西方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15年美国第一个“家长教育班”的成立。在大众层面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而家庭教育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稍晚,“家庭教育”的理念也是近十年才在大众层面开始受到重视。

      有研究者研究发现,“环境变量成为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中国不少父母对孩子教养方法上的主要问题有:交往上的‘过度保护’;生活上的‘过分溺爱’;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上的‘过高期望’。”[1]

     究其原因,除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压力之外,根本原因在于如何建立充满爱和自由的亲子关系。在传统中国家庭教育观念中,父母处于专制、权威的地位,在面临问题时,孩子的绝大多数选择是服从。而这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责任感。

     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稳定安全而又灵活开放的,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信任和沟通机制;它也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固然孩子有着“无知”的一面,但父母仍能够平等对待,将其看成发展的、独立的个体。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场景,可以父母与孩子互相启发,共同成长。而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理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和实施家庭教育时的一种理念参考和行为技巧。

三、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1.增进信任与安全感,加强亲子关系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亲子关系中融入无条件积极关注呢?实际上,积极关注还有“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分。在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当孩子表现出符合父母价值观和评判标准的行为后,父母才会表现出积极关注。反之,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标准时,就容易产生消极关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展现出的实则是一种不平等、不接纳、不开放和不安全的关系。它的潜台词是,“孩子,当你达到了标准,我才会关注你、爱你;否则,我会撤回爱。”

     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不包含任何的价值条件。父母愿意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和欣赏、愿意看到他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感受体验。对于孩子来说,这将使他感觉到被接纳、理解和爱,从而增加对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罗杰斯曾解释,“我所说的接纳,就是一种对当事人的热情关注,无条件地认为他是一个具有自我价值的人——不论他的状态、他的行为或者他的感受是什么样子。”[2]罗杰斯认为,对当事人经验变化的方方面面的接纳态度,会促使形成一种舒适的人际关系,使得他感到温暖和安全。

    有相关研究发现,关系具有互惠性,当一方展现出关注和温情时,另一方也会提高对对方的关注和温情。如果父母能够无条件展现出关爱和接纳的态度,亲子关系将朝着开放、和谐与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2.促进亲子沟通与表达

      当亲子关系从原先不平等的、封闭的状态,变成一种开放、平等的状态后,亲子沟通也将在一个安全的场景中更为有效的展开。无条件积极关注可以鼓励孩子自由表达感受和想法,而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拒绝。

     有研究表明,当青少年感到与父母沟通时的关系并不平等时,他们对沟通的期望值就会受到影响,并有可能假设他们的意见不会被得到合理对待,因而甚至在谈话开始前就放弃。[3]

      无可避免的,在沟通中必然会出现分歧、误解和争执。但这种争执和分歧如果是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下发生的,实际更是一场“思辨的游戏”。孩子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理解人和行为的多样性,包括如何理性的接受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或观点。

      学者Cooper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不同意见和分歧更包容的家庭,其家庭中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我同一性。由此可见,分歧或者争吵并不是消极冲突的明显特征。相反,在没有自由表述的场景下,将情绪、感受和想法进行压抑会导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3.促进主动的自我实现

     中国有句俗语“强按牛头不喝水”,西方也有类似的古老格言是“要使马喝水,不能强按头。”它们都是在说,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不可强行而为。对于个人成长而言,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都有实现完满自我的期待和能力,只是需要一个良好适宜的环境。

     在罗杰斯的理论中,个体自身中都有走向成熟的能力和倾向。它也有着一种迫切的需求,就是要扩展、延伸、自主、发展和成熟,最终激活个体的所有能力、达成自我实现。即便这种能力和倾向是不明显的,至少也是潜在的。而这种能力和倾向在适当的心理氛围中就会被释放出来,成为实际的而不是潜在的东西。

     无条件积极关注将真诚和共情带到与当事人的关系中,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创造了一种这样的心理氛围,那么这个孩子将会变得更能自我导向,更为社会化和更加成熟。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和谐、亲子沟通有效,当孩子们感觉到安全感、自信感,他们就会自由大胆的尝试新鲜事物,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自父母的这种支持和鼓励,会推动着孩子自我成长和发展。

      无条件积极关注曾经是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现在,这一概念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临床心理治疗的范围,在教育领域、社会学领域等都有其痕迹。在家庭教育方面而言,纵然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对父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一旦坚持并建立了包容接纳的家庭亲子氛围,我们会发现它也为父母与孩子都提供了一个成为具有创造性、适应性、自主性的个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02):68-71.

[2][美]Rogers 著.个人形成论[M].杨广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安伯欣.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