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关于高等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路向指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新时代关于高等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路向指引

王照兰[[1]]

摘要相比于其他教育实施主体,高等院校在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方面具有优越的教育资源和组织优势,应遵循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机制等路径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与教学科研、立德树人等融合发展。秉承问题意识,本文立足于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希冀探究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所在。

关键词:劳动教育 高等院校 价值定位

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02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明确了加强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价值,并对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各主体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给出了具体意见[[2]],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内涵外延和实践价值再上了新高度。

一、阶段高等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地位边缘化

相比于中小学,高等院校具有天然接近社会发展和基层脉搏的优势,更加重视对学生劳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劳动教育体系也更加成熟和完善,但是观察高等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我们也发现其在育人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高等院校仅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队伍的职责范围,除要求承担思政教学任务的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予以体现外,再无其他的劳动教育途径,且缺乏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等队伍缺乏对于劳动教育的足够重视和具体实践。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学生升学和就业率压力下,在课程设置上较少顾及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课时量、规划设计以及资金人员保障等与新时期教育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二)高等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趋向形式化

近些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不断强调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认可度连年提升,并在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众多高校逐步将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计入学分,进一步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拓展和规范实施。但是总结来看,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丰富教育内涵、增强教育实效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即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化的弊端,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甚至引起青年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厌倦。例如,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漠视引导青年大学生接触和服务社会的初衷,劳动教育异化成为学生走马观花的空壳形式,要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完成拍照打卡的规定动作,侧重于宣传报道而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无法实现帮助青年大学生达成感知社情、增长技能的劳动教育目的

三、新时代高等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向指引

(一)强化劳动教育理念,遵循劳动教育发展规律

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应当受到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各方的高度重视和践行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前提和基础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为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精神,充分发掘和筛选优秀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构筑起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思政教学队伍、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全过程以及全方位的劳动育人。另一方面,就是要强化青年大学生接受和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认同感,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个体多元个性化的发展,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愈加受到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排斥和抗拒,相应地,这也要求高校教育工作部门必须因时而变,针对新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增强劳动教育的认可度和实效。在此背景下,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强调主体间的地位平等以及相互交流,通过移情共现两种途径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为传统思政教育思维的转向提供了选择。作为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方式,劳动教育更应贯彻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注重发挥青年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最终实现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知行合一。

(二)优化劳动教育平台,夯实劳动教育实施基础

新形势下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有必要对上述教育途径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强,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平台,为实施劳动教育做好基础性保障。一是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着力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蕴含诸多劳动教育内涵,具有充分发掘的广阔空间。例如,当前各高校都开设有创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以及军事素质课等课程,可以将劳动纳入以上课程的教学体系,通过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的相互融合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青年大学生灌输

劳动最光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等劳动价值观,培育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引导其弘扬劳动品格、践行人生价值。二是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全方位劳动育人格局,除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的积极引导之外,高校相关部门还要注重在各项学生活动中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培育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制度化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多个高校已然总结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反馈,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总结优秀经验加以推广,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劳动教育体系的成熟和完善,为此,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考虑:一是通过加强制度和政策供给,推动劳动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化劳动教育对于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安排,通过出台具体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对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社会实践、责任划分与绩效考核以及保障等环节予以明确,改变以往劳动教育临时、短期以及随意的组织模式,最终培育出程序合理、过程规范的全过程劳动育人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家庭、社会与学校多方参与共建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整合资源最大程度上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实现劳动育人的全方位覆盖。家庭是青年大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对其包括劳动观在内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举旗定向的先发优势,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自有优势媒介以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规范路径,引导家庭摒弃宠溺子女的不良导向,通过让孩子从小养成参与劳动锻炼以及承担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为青年大学生接受历练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综上,作为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敢于面对时代变革对于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用新时代发展要求来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磅礴动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1页。

[2] 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100-10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4)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1]] 王照兰,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政教育等。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