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

田甲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仅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较大,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积极调整环境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知识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文本内容与地域文化融合,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此举还有效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国环境设计教育能够长远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地域文化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于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针对市场现有的情况,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把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艺术教育设计当中,培养出适合各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

1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概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将地域文化理解为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地域文化包含当地人的风土人情、信仰、特殊艺术形式、民间习俗、生活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等。在一定的意识和文化背景下,有产生相应的建筑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其重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环境形态对于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设计。其次表现在本土建造技术与本土建筑材料方面。最后表现在当地居民的文化观念、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环境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模式、审美倾向、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建设者忽视了当地的地域环境特征和风土人情,最终导致城乡建设的面貌趋于雷同,这给地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1世纪以来,地区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开始追求民族文化、区域特性和地方特性,很多地区开始有目的的、自觉地去发展区域文化。其中包含城市中的“亚文化群”,地区特色的追求,城市中的历史地段保护等等。目前,利用环境设计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是城市发展时期的重要话题,是环境设计教育者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梳理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规划课程学习的时间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环境设计中理论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况、发展方向、当今社会设计潮流、设计原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殊设计等设计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诱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并要求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总结。例如,笔者在讲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中的地域性设计时,就着重讲授了黑龙江城市规划的历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让学生全面搜集相关的气候人文资料。在理论讲授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脉络。

3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优化

3.1在设计理论课程方面进行改革

在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中,有很多教材都详细地介绍了地域的人居特征、室内陈设技术和建筑文化等等。学校和教师要多多为学生安排一些能够实地考察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了解到地域建筑文化。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些有关地域文化特色的选修理论课,让想了解地域文化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地域文化。在选修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地域的民族服饰、地域文化、地方的历史文化、地方的工艺美术、民间的文学等等,充分发挥文化理论课程对于环境设计的作用,加深学生对于环境设计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内涵。

3.2增加地域文化特色课程

首先要将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学校就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开设有关不同地域文化的课程。在增加地域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历史资源要进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相关优势。传统的环境艺术教师涉及的知识面并没有那么广泛,因此开设区域文化这么课程也体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将这些历史文化信息能够贯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同感,进而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好的融入当地的文化。

3.3加强教学的地域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播和继承中,教育始终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将地区的不同文化进行细化,对人文、社会、生活习惯、地貌、宗教信仰等逐一研究,最后整合、制订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使环境设计学与地域文化更完美地融合。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取地域文化之中传承时间最久、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例如昆曲、皮影戏、剪纸,糖人等,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要素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地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间微妙的和谐与平衡。第二,学校可以请当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给学生进行现场示范,开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聆听、感受民族文化背后的博大精深。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成长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3.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环境技术设计基础,首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作品背后所展现的是设计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这样的优秀且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才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存在一定的艺术利益,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爱。因此学校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培训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重要。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增加地域文化课程时,结合当地区域的问题合理的安排人文课程。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相关历史背景为基础,给学生讲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时增强学生对于不同区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能力。

3.5总结评课

在课程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安排本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或安排学生进行互评。互评以讲标的方式进行,台下安排学生做评标。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让学生讲解设计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设计作品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让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外在体现。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文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环境设计是设计专业中涉及室内外设计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教学方式上仍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师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实践经验,把握地区之间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学会因地制宜,深入当地人民生活,了解当地的民族风俗,体会不同的民族艺术;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保留有地域文化的同时还能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不同地域文化继续传承和保护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晓茜.基于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创新[J].文渊(高中版),2019(8):344-345.

[2]邹思婕.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2020,229(11):41-42.

[3]孔艳荣.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J].信息周刊,2019(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