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1
/ 2

内蒙古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1师海英 2朱艳 3.崔宝玉

1. 2.3.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摘要: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各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实践的认知的调查,分析内蒙古高校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实践路径从多视角研究高校生态文化育人体系,提出“1+2+3+4”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内蒙古培养生态文明建设合格人才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做出的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内蒙古的总体特色和优势,建设完善大中小学校全链条的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对于培养“美丽内蒙古”建设的生力军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内蒙古高校生态文化育人体系的意义

始终把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作为重中之重,自觉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远之计是化育人心、润物无声,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建立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健全长效机制,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思路

对内蒙古生态文化育人体系的内涵、育人目标、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实施条件等基础理论和现存问题,通过整体设计,建设感知、认知、行为、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一)高校生态文明育人体系引领各学段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培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建立人们对自然的正确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整体设计,有机衔接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教育重点,以及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干部培训、国民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教育侧重点,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引领作用、倒排作用、研究作用。

(二)健全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融入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表现为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理念不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不健全,生态建设法律知识缺失,完善大学生价值观与知识体系构建,进行全面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尊重各民族优秀生态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拥有森林、沙漠、草原、耕地多样地貌,动植物资源、能源丰富,多民族聚居。要正确处理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与保护以及合理开发问题,要考虑到涉事地区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历史渊源以及文化传统。因此,引导大学生走向民间,调查研究,以敬畏传统、尊重历史的积极心态去总结、借鉴、吸收积淀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中的生态文明理念、成功经验,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因,融入到生态文化育人体系的理念、价值、方式与措施中,形成具有北疆文化特色的新时代的高校生态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加强教学科研水平,加强生态文化育人体系研究

从文化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大学文化育人体系。加强教学研究,选择提炼例如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污染物扩散规律、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内蒙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等知识融入课堂,加入国家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监督制度。

三、高校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在“美丽内蒙古”的建设上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经济建设的现状和思政教育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生态文化育人体系。

(一)建立“1+2+3+4”体系的生态文化育人体系。“1”就是一个目标: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及讲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阐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2”就是两种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内蒙古自然环境、校园环境,与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主体内部环境相互关照,据此制定生态文化育人体系的原则和内容体系;“3”就是三个维度:也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地域文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三种文化维度中借鉴和吸收优秀理念和做法,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教学、科研教研、师生实践活动;“4”就是四个结合:是指生态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科研引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二)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是生态文明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公德和环境伦理观念,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

(三)协同推进绿色学校创建行动。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绿色学校”先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以绿色校园为空间载体、以绿色教育为内核根基、以绿色制度为保障体系的新时代绿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适应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以推行文明校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把学校建成绿色、和谐、美丽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进行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打造特色文化主题景观,实现环境文化育人目的。

(四)外化于行,开展“三全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以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在高校师生员工中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从而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鼓励、支持、引领在校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校内外实践活动,参加生态环保绿色社团,参加社区城市宣讲展板活动,参加相关征文比赛,拍摄短视频微电影;可充分借助自然保护区宣教展厅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研学,党员干部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训;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鼓励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中培养选拔生态环保开发项目。

(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而教师是其中关键环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各级各类学校的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都负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应适时出台教师认证、授课标准,使得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

参考文献:

[1]叶丽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多元主体角色定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02.

[2]刘艳.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0.0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内蒙古高校生态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SY21228)结题成果之一)

1.师海英:1978年—,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文学、教育学。

2.朱艳:1982年—,副研究员,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党建研究。

3.崔宝玉:1981年—,讲师,农学硕士,研究方向:生态学,昆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