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3
/ 2

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信的体现

董莹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和拓展的。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了联系。本文拟对现行通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各类文化元素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讨论其中所含中国文化自信因素,进而就如何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以提升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 文化自信

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既是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要载体,又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教材还承担着传播知识和育人育才功能,既彰显国家价值体系,又体现国家民族意志。英语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就大学英语教育而言,考虑到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那么英语教学的内容能否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英语课程则有责任以好的教材和基于此种教材的适当教学场景培养学生,使之更好地胜任这一任务。考查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自信因素对研究在英语教学场景中如何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材中各类文化元素

选用高校本科生通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对其中的课文、练习和图片进行甄别和分类,统计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中方文化元素越多,说明教材中文化自信因素越高,也越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新视野读写2第二版教材中涵盖了十个主题单元: 跨文化交际、体育精神、跨文化婚姻、爱情、亲子关系、人如其名、压力、生活、成功之道、二战。每个主题单元包含两篇文章,共二十 篇文章。新视野读写2第三版教材中涵盖了八个主题单元: 语言学习、大学、新生活阶段、爱情、金钱、极简生活、女性、动物权益。每个主题单元包含两篇文章,一共十六篇文章。此外,新视野第三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与四六级考试改革题型要求一致,增加了汉译英的段落翻译,且翻译内容都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名人相关。

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自信因素

新视野第三版教材较新视野第二版教材注意了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在第三版中基本上是以正面的形式出现的,甚至是用以反衬西方文化中一些负面乃至极端的现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接触到这些以正面形式出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能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维。但是,新视野第三版教材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反映在广度、深度和亲切度上都仍显不够。课文仍然为西方人写的有关西方社会情况,而缺乏对中国文化整体、全面或深入的介绍。对西方高校学生的研究调查居多,而缺少对更加贴近中国高校现状的生活、学习状况的关注。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大学英语教材承担着为大学生打开一扇窗户看世界的功能,其内容更多地关注中国之外的英语国家,这无可厚非。毕竟,大学英语教材如果要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展示丰富多彩的英语国家文化,就必须更多地倚重英语世界中真实、原生态的语言材料,哪怕这些语言材料注定带有西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烙印。学习这些材料,对学生开眼看世界、了解和欣赏世界文化的多元、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都是有帮助的。但是,我们认为,应当适当增加中西文化辩证对比的内容、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内容、从西方视角看中国的内容,以及从中国视角看西方的内容。

三、如何利用大学英语教材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1. 应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处于当代世界舞台之上的中国人的篇章。适当增加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使得中国文化传统能够自然而得体地得以呈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加反映处于当代世界舞台之上的中国人的篇章,这些篇章可涉及海外华人华侨,或海外中国留学生,或中国派驻海外的工作人员等等,可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应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反映中国现当代成就与道路自信的篇章。中国正日益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事务,这一现象也在不少主流的英文媒体中得到了反映。选用这一方面的英文文章入大学教材,可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文化和民族情感上的自尊自豪感。

3. 应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反映世界各地区人物风貌的篇章。大学英语学习并不是抛弃母语的过程, 实际上正是与“他者”文化的接触, 才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母语文化, 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形成文化反思,促进文化认同,所以大学英语教材中要体现出一个较完整的世界。从世界大势来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趋向,大学英语教材需要将这种趋向合理地提示给大学生。

4. 应在大学英语教材的单元设置上体现中西文化的相互参照。如果 text A 部分聚焦英语国家文化,则text B 部分可安排相应的有关中国的内容。有关中西文化的内容在同一单元内不一定要做到体占比一致,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一定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明互鉴意识。同时,在教材的视觉设计上应更加体现中国元素。当然,当课文是主要关于西方国家的时候,插图应当与之适应; 但是,当课文涉及一些世界性话题时,相应的插图应该更加有代表性地体现出中国面孔或中国文化元素,这种视觉安排尤其能起到心理学上的正向提示作用。          

5. 应在与教材配套的课堂活动中增加体现文化自信的元素。比如,在关于美国梦的课堂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思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 教材编写者可以充分利用音视频等多模态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文化素材。 当前,教材的内容不应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教科书,而是应该链接实时更新的互联网资源。在以后的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或出版单位应该尽量利用更多优质的中华文化资源,从而实现多模态文化资源供给。

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载体,在教与学之间建立了联系,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英语教材编写时要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广大学生做好铸魂工程,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扩展国际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兼顾文化内容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 6): 46-51.

[2]陈惠. 英语教学场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 7).

[3]王靖潭. 国家话语能力视阈下外语学科国家意识教材观[J]. 当代外语研究,2022( 1) : 93-102.

[4]王腾腾.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J]. 考试与评价, 2019( 3).

[5]严婷. 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 黑河学刊,2019( 5).

[6]杨冬玲,汪东萍. 外语教材思政建设研究: 文化分析内容、方法与理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 3) :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