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任春艳

河南省项城市正泰博文高级中学 466200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经千百年,由劳动人民智慧组成的结晶。将其与现如今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正确价值观念,强化个人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的结合措施加以探索研究。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中学教育;结合策略

前言: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授课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如今中学阶段授课开展情况并不是非常好。因而便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实际学习情况加以授课,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政策要求,帮助学生在节气中感受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及魅力,并切实体会到学科塑人、育人作用,推动其朝向高质量化、高水平化方向发展进步。

一、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结合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二十四节气包含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科学化、合理化手段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认识并了解到这一独特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充分增强文化自信。此种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坚定、自觉维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升科学素养

基于素质教育政策要求,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师必须着重思考的授课任务之一,而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出古代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等方面的观察和认识,因而蕴含丰富的科学道理和人文素养。结合节气知识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切实激发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无论对任何学科知识学习来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1]

(三)丰富教育内容

社会进步与经济水平高速发展背景之下,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节气特点,设计多元化、多样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课堂讲解、主题班会、户外观察、实践体验等。这样不仅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此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结合策略

(一)促进融合学科知识

中学阶段学科教材的编纂并不随意,其中包含很多教育教学资源,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成长的有力支柱。当二十四节气与中学教育活动结合时,教师便可以着重将其与授课内容相融合。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将逐渐在其中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教师讲授高中物理中有关于运动课程时,便可以将二十四节气劳动教育内涵加以讲解。如立春时节,北方开展冬麦田清沟、沥水、防渍、顶凌、划锄等劳动。南方开展冬性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等劳动;立夏时节,北方冬小麦浇好灌浆水,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小麦黏虫、穗芽,栽植春甘薯、种植花生、种植棉花。南方栽植中稻等。并在此过程中对运动特性、规律等加以讲解。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还能够与其他学科知识加以融合,如地理课程,结合节气特点讲解气候变化和物候特征;历史课程,探讨节气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但需要教师注重的是,融合过程中应当将二者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而出,并保持于并重地位,避免其中一方面的过重使另一方面失去原有教学价值。

(二)紧密结合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现如今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二十四节气有机结合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教学形式上。因此,要立足实际开展相关劳动活动,其主要表现为,针对不同节气时段设置不同劳动项目,使学生可以通过劳动项目变化来感受二十四节气变化,以寻找在不同节气开展不同劳动的意义及价值,以此来加深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理解,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劳动经验,而且还可以对二十四节气特征有更深层次认识[2]

例如大暑时节,南北方都将进入燥热难耐、闷热潮湿气候,教师便可以抓住此时机,帮助学生发挥奇思妙想,如何在当下季节里布置课堂,怎样才能在大暑时节拥有一个舒服的学习环境。再如冬至时节,在此段时间里,天气逐渐变冷,在以前,人们为度过冬至都吃饺子,所以教师便可以从此方面出发,组织开展实践课,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利用美味食物和集体劳动刺激,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同时也对二十四节气文化有更深刻认识。

(三)充分体现美育素养

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化是现阶段学生必须应该具有的素养要求之一,而美育教育又是其中关键所在。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凸显美育教育成效,帮助学生健全人文素养和强化文化精神储备。

例如,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现象紧密相关,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自然变化,春分时节春暖花开、夏至时节阳光炽热、秋分时节秋高气爽、冬至时节白雪皑皑。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和了解二十四节气变化和相关现象,使其感受自然神奇和美丽,培养自然敬畏和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其中渗透人文艺术,成为学生艺术创作灵感源泉,激发并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在自然观赏过程中通过绘画、摄影、诗歌等形式表达对不同节气的感受和理解,或者开展相关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清明上河图》便体现清明时节北宋汴京的社会情形,带领其深刻感受到节气时节环境,并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能够显著强化学生个人精神品质与人文道德。

(四)创新节气活动形式

除发掘节气文化教育资源之外,学校还应当以新颖、有趣方式调动学生相关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在二十四节气学习中提高审美认知,达到全环境立德树人目的[3]。对此,可以结合校园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如校园书法社、国画社学生利用雨伞、PVC纸板等材料展现雨水情景。惊蛰时节,动物也纷纷出动,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昆虫绘画而出。夏至、大暑、秋分等时节都鼓励学生用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展示独特景象。

除此之外,活动的组织还可以包括师生合作创作《千里江山图》(局部)摹本,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需要注意的是,节气教育并不应该仅局限于学校,还应当将课堂逐渐延伸及拓展到校外,从以往单纯讲课变成参与式、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促使其在自主、协作学习中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素养,强化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与中学阶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具有显著教育意义和明显教学效果,能够将学生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等充分激发而出。因而便需要教师能够立足实际,将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之上,充分发挥好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自身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性提出解决和纠错手段,从而推动学科授课活动朝向更高层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震,高雪洋,姜静.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2):110-120.

[2]贺少雅,孙英芳.二十四节气研究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6):27-36.

[3]田甜,贾昊昱.节气文化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10):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