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李晓萌

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外国语学校  134600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除了学习大量的美术知识,学生还要形成学科核心素养。针对这一教学需求,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紧扣审美和文化意识拓展小学美术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艺术性,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审美的集合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受互联网技术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当前的小学生容易缺乏文化自信。所以,将传统文化要素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具备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然而,无论是知识点的传递,还是文化内容的输出都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优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由且宽松的探索环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引言

基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巨大变革,其中培养塑造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美术素养相结合,通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中,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学现存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重视不足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灌输者,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学习美术文化知识。因此,只有当教师高度重视美术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才能够有效落实对学生的国学教育,推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塑造。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此尚未形成正确的认知,缺乏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足够认知与高度重视,因此无法更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术具体教学紧密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阶段大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当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因此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难以提高。第二,要想保证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理想化,就需要优化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美术教师的课堂上,仍然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第三,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也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但是当前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重视学生的技能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大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固化,导致其在课堂中仅注重传授相关美术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深层次品味传统文化作品内涵的实际情况,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在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但在当前部分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片面地认为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放松娱乐课程,不需要为美术学习提供大量的时间精力,导致美术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电子计算机融合时代的产物,这一新鲜的事物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了巨大的激情。传统式美术作品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是现如今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多元化的美术资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提升学生“艺术表现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古今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进行对比,并展开艺术创作,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培养塑造学生“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电脑上下载有关音频、视频或图片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直观展示,通过课件制作、视频音频展示、图片欣赏等多种观看欣赏方式,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形象,令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视觉符号、形象象征,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于图像的辨识能力,增强学生“辨识图像”这一美术核心素养。

(二)借助民俗文化,拓展教材内容

小学美术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然而,随着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单一的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拓展教材内容,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要素。在此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民俗文化、民俗艺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谷”作画》为例。由于谷物画与古代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所以,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着重讲解该艺术品的起源、背景以及发展情况。“谷物画源于唐朝,是一种将粟、麦、稻、黍、菽等五谷作为原材料的艺术形式。基于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人们利用粘贴等手段将五谷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托PPT中的图片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欣赏谷物画,总结其创作步骤。“我们可以先构思作品的主题,明确作品的内容,用铅笔描出大致的轮廓。针对作品的创作思路,我们再选择相应的材料,选择符合要求的种子并利用白乳胶将其涂在硬卡纸上。”“如果我们粘偏了要怎么办呢?”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谷物画的步骤。

(三)拟定课外活动,加强文化理解

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在他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美术学习不能囿于教材内容。为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拟定丰富的课外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取学问,在实地探访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频繁的互动中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古建筑的保护》为例。“我们的城市中还有哪些古建筑?它们有哪些特点?”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根据任务要求,各学习小组首先在互联网中搜集城市中尚存的古建筑,了解其功能。其次,为了最大程度地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学生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建筑的现状。考虑到后续的观点分享,教师要求他们以摄影、视频、图片的方式记录下古建筑的状态。在课程讲解阶段,各学习小组以PPT为基础分享“城市中的古建筑”。由于本节课隶属于“欣赏·评述”,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不强求学生将古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转化为实际的作品,而是借助视频、图片向他们展示全国各地的古建筑。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教育阶段贯彻落实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日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传统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模仿创新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环境,令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感受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之情的基础上不断弘扬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傅惠君.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2(31):126-128.

[2]杨娜.浅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35-137.

[3]陈霞.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