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精准评价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精准评价策略探析

张静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中山小学

【摘要】课外阅读是开阔小学生知识与素养视野的窗口。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和评价难以落到实处,评价缺失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课外阅读现状,以“有的放矢,顺势而为——评价内容明确化”、“寻真尚美,择善而行——评价形式丰富化”、“矢力同心,因需而生——评价主体多元化”三大举措来论述小学低段课外阅读评价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第一学段  课外阅读  评价策略

一、小学课外阅读精准评价的迫切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外阅读的地位日渐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从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减少了教材的课文内容,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改变了课外阅读的边缘化现状,切实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都充分印证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细读标准,再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对于各学段课外阅读的目标都有明确的阐述,但对要达成的要求和具体的策略却没有作详细而直观的论述。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家长甚至包括部分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并不到位,认为它既然是“课外阅读”,那就是“课外”的事,有时间就去做,没时间可以不做,做好与否凭个人感受,造成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和评价很难落到实处,课外阅读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境地。对处于课外阅读起始阶段的小学低段学生来说,精准而科学的课外阅读评价尤显迫切和重要。

小学课外阅读精准评价的现实困境

(一)雾里看花,评价内容模糊化

我们一直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导致部分老师片面地认为只要多读就有阅读的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现有阅读基础和个体阅读倾向,一股脑地把某网站、某专家推荐的读物转手推荐给学生,或由家长、学生自由购买课外读物。这样的课外读物,往往品质良莠不齐,且难易程度不切合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容易挫败他们的自信心。长期读着“别人的书”,也容易导致阅读兴趣过早地丧失。

(二)乏善可陈,评价形式单一化

课外阅读浩瀚无边,需要长期坚持方能见成效。在成绩这一指挥棒影响下,教师们对课外阅读的评价形式疏于研究。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被挤压到课外时间去完成,导致低年级在学生记忆力发展最快、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抱着“完成任务式”的心态在浮光掠影式的“虚读”,错失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最好时机。

(三)规行矩步,评价主体机械化

第一学段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学生识字量不多,阅读面不广,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而老师们也恰恰因为他们年龄小,把评价的主权紧紧攥在了自己的手里,阅读的作业由老师布置,阅读质量的高低由老师说了算。久而久之,学生下意识就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作业,难以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小学课外阅读精准评价的主动突围

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正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构建精准多元的评价策略,有效开展课外阅读,为学生语言理解、组织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夯实基础。

(一)有的放矢,顺势而为——评价内容明确化

以往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核心指标是“量”,往往通过“阅读争章台”,“阅读存折”等手段统计课外阅读的量,以量取胜,而较少关注课外阅读评价内容。这样“广种薄收”式的阅读,无疑是收效甚微的。课外阅读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阅读书籍的选择、技巧的使用、成果的优劣等。

1.书籍选择明方向

评价一个学生的阅读力,首先评价看什么书,这类书有无阅读价值,能读懂多少等。那么对于书籍选择的评价,有无基本的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

(1)内容选择,依教材而定

现行统编教材的语文园地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给出了较为明确的书籍推荐方向。这些书籍适合学生阅读,并且跟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具体操作】一年级上册的“快乐阅读吧”里“周末,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很多图画书”这句话明确了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图画书为主,我们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语言浅显、配图精美的绘本。到了一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要求是:“读读带有拼音的童谣和儿歌。”这阶段学生的识字量增加,识字能力也提高了,但是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阅读,还需要借助拼音进行阅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推荐文章短小、文句浅显且带拼音的读物。到了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而且还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已经基本具备,因此编者编排意图是推荐阅读“童话故事”,其阅读难度明显提升。

我们会发现,部编教材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安排上,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我们教师平时要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选择也要由易至难,螺旋上升。因为阅读不能只看到学生在看书,更要关注他们能看什么书。

(2)内容选择,视学情而定

新课标指出课外阅读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外阅读的书籍选择,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就笔者执教班级而言,在开学第一课上,部分学生能很通畅地读100字左右的诗歌,有的学生认读一句话甚至几个字都有难度,差异明显。到了二年级,大多学生会认1600字左右的汉字,但是学生之间的识字量、阅读量、阅读力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评价之前,要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全面摸查,依据学生不同阅读起点推荐读物。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推荐课外读物。对于阅读力差的学生推荐书籍要更加用心,要适当降低难度,放缓步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合适的。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课外读物,因为兴趣是阅读最大的内驱力,让他们有自由选择书籍的内容的机会,既可以选择“山珍海味”独特的味道,“粗茶淡饭”平常的味道也未尝不可。对于缺少甄选能力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自由选择并非放任不管,教师还是要对其进行评价,指导他们从纷繁书海中选择适宜他们年龄看的书,从适宜的书籍中获取有益的养分,助力阅读起步。

2.阅读速度获技巧

阅读速度是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有力保障。阅读光靠给予充足的时间是不够的,有些学生枯坐一个上午,也可能看不了几页书。我们要做的是,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满负荷阅读。笔者在二年级上册期末时对学生阅读《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绘本的阅读速度进行了调查:

阅读字数

100个以下

150-200之间

200以上

人数

19

13

9

从上表发现:同样的阅读任务,同样的阅读时间,学生阅读的速度差异明显。通过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追踪后发现,他们学生识字量不多,看书时一个一个字指着读,阅读能力发展迟缓。传统的课外阅读评价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阅读语速的培养。如何纠正阅读语速过慢?

(1)速度评价,从姿势中开始

阅读速度较慢,除了同步的大量识字外,还要从纠正阅读的姿势入手。

【具体操作】规定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时须两手拿书,书跟桌面呈现30度角,每天早读课反复持续训练规范的拿书和阅读姿势。一个学期后,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标准的阅读姿势,做到不指读、眼到心到,阅读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2)速度评价,在记词中前行

要读得快,就要眼睛看得快。让学生学会合理扫视,养成整体性阅读习惯。在语文课生字词教学中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安排速记环节,进行扫视法训练。

【课例举隅】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课前教师卡片出示:“火冒三丈” 

师:看谁记得快?(教师快速出示词条)

师:这回有两个词语了! (暴跳如雷、大发雷霆)

师:三个词了! (勃然大怒、咬牙切齿、气急败坏)

师:这六个词语全部记住有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当然,阅读速度的训练不止以上两种,还可以采用朗读法、习题测试法等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扎实掌握速读这项阅读技能。

3.整本阅读初试水

新课程提倡要整本书阅读,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初步的整本阅读方法。当学生选择好书后,可以先让学生扫视封面插图,略读前言与简介等信息。接着浏览一下目录,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关键的章节粗略地读。最后要精读文本的结尾部分,了解情节的结果。通过“检索式阅读”来对一本书进行判断,最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

4.阅读品质提实效

阅读不仅需要技巧也要讲究实效,阅读品质的形成是检验阅读质量的重要指标。进行课外阅读的评价时,更要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度、记忆力、评判力等。

(1)阅读兴趣,提供动力源泉 

阅读兴趣是持续课外阅读活动的内驱力。评价阅读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喜欢阅读的孩子,一有空就埋头在课外书中;一回家不用督查就会拿出课外书自觉阅读;一看书,常常可能会忘了做作业……那这种阅读的兴趣能否持续地保持下去,需要每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强化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激发阅读内驱力,为终身阅读埋下兴趣的种子。

(2)阅读习惯,保障终身学习

坚持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力。在评价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时,首先要观察他们是否在固定的时间阅读,其次要关注他们的阅读记忆力程度。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中,指导学生看完《老鼠嫁新娘》后,就布置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这个任务。因为书本中没有这个故事,讲故事的质量高低就能评价出一个学生阅读记忆力情况。另外,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动笔墨”跟高年级的“批注”有所不同,低年级只要求有“能圈能划意识”就行。这些宽泛式的阅读习惯能为学生一辈子的“自我学习”提供滋养和动力。

(二)寻真尚美,择善而行——评价形式丰富化

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过度的引导和评价,有时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深度阅读。欲知学生读得如何,有时当个“有心的旁观者”,也许更显教育智慧。

1.搭建平台“语”出来

阅读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有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应及时搭建平台,让学生有“语”出来的机会。在学生的“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质量,激发学的阅读兴趣。

【具体操作】模仿央视“朗读者”栏目,在班级里评选“超级朗读者”,设一张桌子叫“黄金席位”,备一个话筒叫“金话筒”。定期在每周一次朗读日上,进行课外阅读的展示:一周内看完一本书的同学可以参加竞演,有机会获得“金话筒奖”,有机会占得“黄金席位”,也可能被评为“超级朗读者”。获奖者最终会被拍照登上班级群,被老师分享到朋友圈,学生乐此不疲。

2.你追我赶“录”进去

评价记录是最常见、最容易操作的评价方法。以往评价记录多以教师记录为主,曾有一阶段“阅读存折”风靡一时,有一定实效,但不要拘泥于此,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记录方法:如借助当下便捷的网络,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公众号上记录自己的阅读进程,也可在微信小管家中打卡完成对阅读的记录。记录的形式多样,我们要在多种渠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班级,最适合评价学生的有效方法。

3. 多彩活动“记”下来

当学生阅读完一部作品后,为了让他们更充分地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跨学科融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完成阅读作品,顺势将阅读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如让学生阅读后“画话”结合,完成文配图的“小书虫集”和《语文小报》,编印成班级读物,在班级中轮流借阅。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们想要出书,有的想要上报,阅读积极性高涨,一时间掀起来班级的读书热潮。

(三)矢力同心,因需而生——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倡导过程性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鼓励管理人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形成多方合力和张力,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自主评价助决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阅读的主体,课外阅读评价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阅读的全过程。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在阅读时,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他们才会反省自己,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分析自己的阅读现状。当发现自己阅读存在问题的时候,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成为后续阅读的新起点和新动力。

2.同伴评价激动力

同龄人之间往往会有跟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对学生来说来由同伴来评价可能更有说服力,更有实效。如班级建立若干个阅读小组,在教师的指导和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取必读书目,制定个人阅读计划;依据阅读计划,记录读书进度,组织读书交流会,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讨论、分享;组内同学互促互助,共同完成阅读计划。因为来自同伴的评价往往更加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阅读存在的问题,发现差距,取长补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3.教师评价增信心

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增值”评价为主。不要拿优等生跟潜能生做比较,只作动态的纵向比较,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给予及时评价。教师的评价更应该贯穿于学生阅读的全过程:阅读伊始,教师可以言语方式给予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阅读,给他们写寄语,评价他们的阅读习惯;在看完书后,教师参与学生作品的发布、传诵,为他们往后的阅读添加“助燃剂”。

4.家长评价添活力

课外阅读因其特殊性,完成这项作业的时间往往在课外,而阅读的成效是漫长的,有些学生因意志力薄弱,往往不能坚持,会为了应付检查而出现“谎报军情”的情况。这时与家长合作,让他们当好共读者,共同体味阅读带来的饕餮大餐,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还能及时发现和改进孩子阅读的不足,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增添活力。

总而言之,浩瀚的书海是学生展翅遨游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就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高速度、大容量,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他们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云峰.《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策略》.教学研究.2019

【2】杨娟.统编本背景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

【3】钱卫华.《评价助理:用阅读丰厚生命》.小学教学研究.2019

【4】张海燕.《构建课外阅读共同体,助力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教研视界.2018

【5】《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