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校本资源整合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校本资源整合与应用

曾悬泉

长汀县大同中心学校366300

【摘要】以学生的终身成长和核心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也是学校全面改革的不二之选。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德育课程,理应成为推进和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整合到学校的改革框架中,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整体成长,将道德和法治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学校的改革中,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资源

引言: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沉重的教育责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明理爱国精神,还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一门具有极高综合性的学科。所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走国家课程校本化道路,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目标。从学生的长期发展视角出发,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不仅是教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同时也代表了教师学校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深入探索学科的深层含义

在最新的教学大纲里,《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技能课,更是对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为了培育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并在未来的成长旅程中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既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所以,教师要注重把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道德与法治》》的性质被明确为:一个旨在培养孩子们具备优良的道德和行为模式、喜欢探索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将“立德”作为根本,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生命个体,这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石和保障。

从《我是小学生啦》起,这门课程就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的视野、经验和情感,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列活动课程,如班级主题班会等都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为学校的德育课程提供了最直观的模板和教材,同时也为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都强调了健全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形成良好道德和行为的关键。

二、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工作

在忠于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对课标要求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整理,并掌握课标的知识结构之后,依据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和客观的教育教学环境,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全面重构,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引入心理线活动课程,并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完整地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而构建了一个以“立德”和“立心”为核心的交叉课程体系,教师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核心,以心理导向的特色为出发点,参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德育课程和积极的教学方法,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同步调整和优化课时,从而形成具有独特特色、内容丰富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校本课程。

三、整合多学科的主题化课程内容

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本化方面,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教师来教授这门课程,而是由其他教师代为授课。作为负责授课的老师,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教学任务,如果缺乏专业的基础知识,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里,教师要做好教师团队组建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准备。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设计综合主题课程、研学课程或项目探究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和资源场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而且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解题技巧,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团队的整体效应,而不是单个老师的个体力量。主题课程本质上涵盖了对学生在情感、价值观、道德和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计划地将《《道德与法治》》这一单元主题目标融入其中,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丰富综合课程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渗透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例如,在小学初级阶段的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应该整合《《道德与法治》》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主题,并根据这些主题加入关于安全和自然探索的教育内容。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融入跨学科的主题课程和研学课程中,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场景,而且更能深入到日常生活和世界中,这无疑是使课程更具生命力和生活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结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校本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作为负责授课的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并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俊国,刘清国.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尝试[J].中外交流,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