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助推“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30
/ 3

低生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助推“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研究

刘思雨

武汉工程大学

摘要:在低生育背景下,中国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释放“人才红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在助推“人才红利”释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低生育背景;高等教育;人才红利;策略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NO:CX2023444)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低生育率逐渐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低生育现象也日益凸显。这种背景下,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在释放“人才红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生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助推“人才红利”的释放,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低生育趋势及其对人才市场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低生育率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应减少,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在增加。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推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用工压力。

(二)人才结构调整和升级

低生育率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现象,将促使人才市场更加注重高技能、高效率、高创新的人才需求。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

(三)人口红利消失

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原本依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需要加快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

(四)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在低生育背景下,人才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各地区将更加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要求各地在人才政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二、人才红利的重要性

在低生育背景下,人才红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驱动创新

人才红利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可以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二)提升产业竞争力

高素质人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红利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社会进步

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更高效的社会管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人才红利能够弥补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支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五)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红利的作用,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1]

三、高等教育在释放人才红利中的关键作用

高等教育在释放人才红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首先,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因素。

其次,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高学历人才数量的增加有效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大量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等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后,高等教育通过服务区域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高校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服务区域发展,高等教育能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

四、低生育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现状

(一)人口结构变化和趋势

(1)年龄结构变化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下,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年轻劳动力的比例下降。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造成养老压力增加,同时也对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生影响。

(2)性别比例失衡

在部分地区和国家,由于文化传统或其他原因,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失衡性别比例可能导致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少女失学、性别不平等、婚姻市场的紧张等。

(3) 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对城市规划和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社会的知识化和人才结构的优化。

(5)劳动力迁移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人才和劳动力的迁徙对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人才流失和人才竞争的挑战。

(二)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分析

(1)供给方面

人才供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教育水平和技能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质,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具备了高素质的人才背景和专业技能。其次是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劳动力流动的便利化,人才供给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此外,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也会对人才供给产生影响。

(2)需求方面

人才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对某些特定领域、专业和技能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同时,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数字化、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领域的专业技能。

(3)供需关系分析

在人才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会影响就业岗位的匹配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供给大于需求时,将导致劳动力过剩和就业竞争激烈,可能会增加失业率和就业压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将导致人才短缺,限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因此,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平衡是实现劳动力市场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2]

(4)政策引导和调控

政府和企业应根据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供需平衡。这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数量;积极引导人才流动,促进优秀人才的跨领域和跨地域转移;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升级,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和信息公开,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

(三)高等教育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人才输出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社会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通过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培养和技能训练,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使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样的人才输出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知识创新与市场需求的互动

高等教育机构在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动行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产生对市场需求具有引领和塑造的作用,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满足市场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输出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的转型。

(4)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跨学科合作有利于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跨学科领域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人才输出能够促进跨学科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人才引进与输出的平衡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注重为市场培养人才,也要关注人才的引进和吸纳。通过引进优秀的国际人才和合作交流,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输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五、高等教育助推人才红利释放的策略建议

(一)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其次,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设置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然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第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最后,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首先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和企业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后,加强实践教学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第四,开展技术转移转化:高校可以将自身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给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第五,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机会。最后,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创新思路和人才支持。

(三)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首先,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扩大招生渠道,高校可以扩大招生渠道,如扩大留学生招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等,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第三,鼓励企业办学,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办学,支持企业投资高等教育,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才培养能力。然后,完善招生政策,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招生政策,如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和范围,完善特长生招生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第五还需加强宣传和推广,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高等教育,如制定全面的招生宣传计划,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等,提高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3]

(四)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首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意识,高校师生应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同时,高校也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的转化意识。其次,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筛选,选择具有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转化。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政府应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最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站式服务,包括技术评估、合同签订、成果推广等。这个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人才保障[4]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创业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其次,搭建实践平台,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还需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合作开展项目、组织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和创新需求。然后还需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高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让他们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应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资源,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5]

结论

在低生育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助推“人才红利”释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提高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高等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措施,如财政支持、改革入学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等,以鼓励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校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龙琼,张谨帆,周昭明. “后人口红利”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探析——基于高等教育滞胀背景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 (01) : 27-30.

[2]人才供需不匹配[J]. 河南教育:职成教(下), 2019 (01): 2.

[3]原文娟. 高等教育助推我国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途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 33 (07): 93-94, 99.

[4]栗甲. 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J]. 中国科技产业, 2014 (07): 26-26.

[5]王岚. 数字红利与新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服务业技能人才的机遇、挑战与培养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22): 58-64, 82.

作者:刘思雨,2000.4-,女,汉,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