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9
/ 2

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浅探

戴宇兰

浙江省浦江县园区小学

摘  要】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策略之一。语言积累包括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法则的积累、规范语言的积累四个基本要素。语言积累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体现。调整以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工作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方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可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语言积累  指导策略  语文素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其实,读书的功用远不只是“下笔有神”。读好书,多读书,对于陶冶品德情操、学习和提高为人立世的各种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尤其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来进行低段学生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应利用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条渠道。

一、课内阅读学方法

(一)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练习。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1.范读激情。对于低段学生,读书才起步,面对陌生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以句读的长句子,能读得流利都已不简单了,更不用说读出感情了。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带着文本中的思想情操和美好向往,溪流一般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2.想象悟情。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让学生入境入情,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自悟自得。

3.个性释情。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体验,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给画面配音,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

(二)立足课文,精读为本,注重方法的指导。

    1.讲述和大声朗读相结合,理解并掌握重点的字、词、句。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文本内容,感知语言风格,并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2.用多种方式带动积极参与,培养习惯。

(1)猜测推想。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式,可以看题目猜故事内容,可以根据插图猜测人物的遭遇经历等。

(2)设置悬念。教师在讲述与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3)引导学生阅读典型片段,背诵积累,提高素养。

    3.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天地宽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提倡在对文本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这样的积累是经过心智、感官加工的语音、语义、图象、情景、事件的综合体,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个体心理体验的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既牢固又有利于学生实现理解之后的运用迁移。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说,自己要多读书。”于永正老师如是说。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抛砖引玉式 用好教材,实现以一课带多课的引导,以课文的阅读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如在学习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之后,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诚实的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像熊日这样的人还有哪些呢?让我们去找一找……”以此激起学生阅读同作者作品的欲望,再适时举办“我最喜欢的童话”的阅读展示活动。之所以叫“展示”而不是“比赛”,就是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做到人人参与阅读,个个发表看法。教师应小心地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尊重每一个小读者的独特感受。

2、蜻蜓点水式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把自己知晓的古今中外的佳篇妙文,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内容梗概,朗读精彩片段,以设疑或制造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有“不读一读,有悔终生”的强烈愿望。                               

3.身临其境式 老师身体力行,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滋味,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教会选择读物的本领

选择好课外读物至关重要,孩子该如何去选择呢?

    1.推荐读物低段学生年龄小,缺乏经验,对读物的选择性不够,向学生推荐适应的读物就成了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县语文教研室推荐的低段阅读书目倒是一个好参照。

    2.鼓励自主《语文课标》在“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阅读才能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逐步实现量变到质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反,忽视孩子独特的阅读兴趣与需要,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孩子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效果可言。

3.提倡“杂读”其实看电影,听故事,欣赏歌曲戏剧也是课外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又丰富学生的想象。经典的《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疯狂动物城》里可爱的动物、精彩的对白及为梦想而努力的主题等都是很好的语言积累的内容。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才全面。

4.留心乡土语言听爷爷奶奶用浦江话讲浦江民间故事、诵浦江民谣,猜浦江民俗谜语也是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的好内容。如下是学生搜集的浦江民间大人们逗乐婴幼儿时说唱的几首歌谣(浦江方言):

【一】

斗鸡鸡,鸡鸡啼;

斗鸭鸭,鸭鸭嘎;

斗虫虫,虫虫爬;

斗蝴蝶,蝴蝶“嘟啦,嘟啦”赛高飞。

【二】

叽勾蹦,磨豆腐;

豆腐三勾;讨么添头;

雄鸡喙一口,雌鸡来补凑。

浦江人要学会说浦江话,学生在练说时,兴味盎然,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三)和家长同盟,倡导亲子阅读。   

    让孩子读书,首先得让孩子喜欢读书,引领孩子读书也是家长的责任,亲子共读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和孩子一起读书,书上的许多内容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或给孩子进行讲解释,作为家长来讲,也有很多孩子书籍上的内容自己也没接触过,亲子共读,知识共享。在阅读兴趣方面,先考虑让孩子读一些他喜欢的书籍,逐步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或者家长利用书上的内容展开讲解式、游戏式或表演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激发他想参入读书的情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积累。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和才智找到驰骋的天空。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于永正,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教师(沪),2006.5

【3】汪潮,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小学语文),2005.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