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可视化支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幼儿园的中草药”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信息化+可视化支架: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以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幼儿园的中草药”为例

张悦洁

嵊州市恒越幼儿园 

本文以实践活动幼儿园的中草药为例,尝试以信息化+可视化思维为支架,基于幼儿兴趣,适时引导幼儿尝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运用网格图、思维导图、书信计划、便利贴等多种表征方式设计活动内容,呈现活动路径,推动实践活动纵深发展。通过捕捉幼儿生长点,借助关键支架,及时反馈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主动设计和完善计划的欲望,促进幼儿大胆设想、合作讨论、主动探索、勇于挑战等学习品质的提升,在探索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促发幼儿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幼儿的思维螺旋式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可视化思维传统文化  实践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活动是幼儿园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在预设和生成活动内容中不断丰富、巩固核心经验的发展。然而在开展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预设重知识灌输,轻经验迁移

现阶段关于主题活动的预设,教师多取材于审定教材,目标出发点大多基于能获得哪些迁移,主要停留在幼儿的知识层面,忽视过程、经验的主动探索和积累,易造成幼儿探究欲望降低,缺失同伴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对推动主题活动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阻力。

(二)活动轨迹多教师包办,轻儿童主体

尽管在主题活动行进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学习进度和发展需求,提供调查表,实践探索等支持性策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多从主观出发,过多预设、操控活动的内容,逐渐演变成教师计划活动的现象,设计任务拖着幼儿走,而非幼儿在前,阻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活动评价重单一表象,缺多元审视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呈现表面性、知识性和结果性的内容,评价方式单一化简单化,易忽略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的真问题。对幼儿是否获得耐心观察、大胆猜测、勇敢坚持、质疑思考等养成性的学习品质,缺乏多元的审视。

因此,我们尝试基于信息化背景,通过可视化思维支架,旨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制定简单可行的计划并生成系列活动。保证幼儿有可说、有可寻,有可探,持续、深入探索所计划的活动内容。我们认为这样的活动能逐步唤醒幼儿行动内驱力,真正引发自主学习和持续探究,让幼儿自我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二、信息化背景下可视化思维支架的建构

(一)思维可视化支架运用的设计流程

支架的引入,旨在唤醒幼儿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计划能力,在讨论、实践中加深对主题活动的自我认知和探究欲望,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计划书的设计流程大致可分为:

    

图 1:基于支架下的实践活动探究流程图

(二)建构运用

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探索尝试、寻找一些操作策略,从而将其与思维发展、幼儿深度学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将其初步进行归类,总结出以下四个支架有助于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三、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幼儿园的中草药中的运用

(一)可视化支架1:思维导图发散思维 多角度共话主题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也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高效工具,它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绪,鼓励幼儿思考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想法画出来,重塑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在共同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引导鼓励幼儿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案例:清明时节,这是制作青团的艾草吗?

清明时节,孩子们自发在户外种植地寻找制作青团的艾草。看到我们种植地旁边有一株背面长者白色绒毛的小草。柒柒说道:这是什么草?也是我们制作青团的艾草吗?旺仔说道:这个叶子更细,但其他特征都很像。那这个可以制作青团吗?在孩子们的商议下,她们将两种艾草都带回了教室,通过小组学习,将自己小组认为的猜想以导图的形式进行记录。

分析:思维导图作为实践探究的可视化支架,为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力帮助,可以使思维从碎片走向系统、完整,此时它便成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容器。在共同绘制和完善艾草名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孩子们通过实地勘察、询问等方式清楚艾草茎、叶不同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有效支架,圆满地完成了艾草名片的绘制工作。

追踪:认识艾草的不同类型!

在共同绘制和完善青团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孩子们通过实地勘察、询问等方式清楚艾草的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幼儿的表征扩大,便于所有幼儿看清内容,将多种艾草进行拍照重现,结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画面直接重现,引导幼儿多角度深入思考探究,最后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有效支架,圆满地完成了艾草的不同类型绘制工作,以便于告知同伴制作青团材料的选择

(二)可视化支架2:网格图引领思维 多方位共理脉络

1.网格图

网格图能够将简化复杂的想法,营造一个略微有停顿感的浏览模式,使得它最适合于视觉内容。网格图注重整体化,是分层的多方位的,显示了整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思维的连贯,完整地呈现发展的整个过程。幼儿有着很多的理想化的理论,这些正是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绝不能忽视甚至粗暴地要求幼儿放弃自己的想法。网格图就是重要的思维支架之一,能够变抽象为形象,把抽象的思考完整地呈现出来。

2.案例:春分时节,种植地里种什么?

百草园里种些什么呢?桃子说:大蒜我们种过,我们再种大蒜吧!响响立即说:我们种番茄,妈妈的糖拌番茄可美味啦。涵涵说:香蕉、芒果很甜,我们也种一点吧。大家你一句我一言,讨论着可以种的种类,并将自己的想法画在了网格图里。

分析:从网格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呈现内容完整清晰,游戏内容清晰明了,游戏户外场地一清二楚,幼儿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发展顺序,富有情节性。但幼儿的画面过小,幼儿时常将头抬高,争抢着看幼儿表征中的内容。这无疑给活动过程增添了许多烦恼。

追踪:来一次头脑风暴吧!

在延伸分享活动中,小组后之间的意见,还未得到所有幼儿的熟知。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打开电视一体机,让幼儿直接在上面进行思维导图式地绘制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活动,为幼儿搭建可视化思维支架,帮助幼儿多方位思考,理清搜索查找种子长大后的模样,将种子一一排列在网格图中也了解到了其生长过程

(三)可视化支架3:便利贴激发思维 多渠道共创生成

1.便利贴

便利贴并非只是一叠可以到处贴的小纸片,作为一种常见的可视化支架,它背后反射出来的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把问题、任务等活动内容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显眼的位置时,潜意识里便会自动地将其记住,并且生成一种内在的提醒,进而产生一种自发的驱动力,驱动幼儿去完成这些活动内容。便利贴能即时地对列出的想法进行整理、补充、完善,多渠道地将思考成果随着过程的推移呈现可见的变化,能有效引领幼儿深入思考,在交流讨论中生成新的问题,不断激发、提升幼儿思维。

2.案例:秋天的·如何制作柚子茶?

每日的户外活动时总有个别小朋友喜欢跑到柚子树底下看一看,他们在看些什么呢?一天午后的散步,钱嘉泽带着小朋友又来到了树底下,嘴里还说着:这是什么果子?最终知道原来是一颗柚子树,那就得说起孩子们喜欢的蜂蜜柚子茶了。孩子们想将自己的游戏故事画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只要有想告诉大家的就将其记录进便利贴海报中,最后与老师一起,将故事进行梳理,再请老师帮助添加语言表征,让活动内容更加清晰。

分析:孩子们显然对儿童海报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通过持之以恒的仔细观察,一次次的协商,他们自主设计的课程故事——秋天的惑变得清晰明了,在海报中能快速直接地捕捉到材料、实施者、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驱使幼儿萌发强烈的实践愿望,将活动进行到底。

追踪:一起梳理柚子茶制作步骤!

在此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制作过程多渠道地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并以幼儿能看懂的方式进行梳理,最后还运用微信平台和家长进行互动,将评价进行多维度开展,让家长通过微信平台,了解了幼儿间有趣的故事,得到了一致好评。

(四)可视化支架4:书信计划呈现思维 多媒介共享成果

1.书信计划

书信计划的表达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综合性发展的活动,包含了认知、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直观地呈现思维过程。书信计划让幼儿尝试用文字、符号或图画等可视化形式表达内容、自己的思想,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画促话,尤其是其中的倾听表达、阅读理解、前书写经验等语言发展,能有力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真做事习惯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2.案例:芒种时节,请您喝酸梅汤

芒种时节,古有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有师幼共同收集材料来酿青梅酒和酸梅汤。幼儿使用新鲜的青梅、白糖和白酒来酿造青梅酒,做好后密封保存。此外,幼儿将新鲜的青梅、山楂、陈皮、冰糖等材料放进锅中煮成了美味的酸梅汤,幼儿或吃梅或喝汤,青梅汤生津开胃,清凉解渴,营养丰富。这优良的芒种传统文化需要和同伴分享,孩子们自发绘制书信,并贴在每一杯酸梅汁上,让大家都能了解到酸梅汁的好处。放学后,幼儿将自制的酸梅汤分发给了每一位家长。

分析:在活动中,让幼儿最有收获的应该是生成活动,因为生成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是幼儿真正喜欢的。幼儿乐于分享,在自己熟悉芒种时节的习俗后,就想着要让全园幼儿认识。追随幼儿的兴趣,将活动及时进行调整,因势利导,开展线上连线活动。

追踪: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活动!

各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顺势引导,将主动权交给幼儿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兴趣及特点,对儿童经验及时加以梳理并及时调整活动生成了一系列活动,并在各个墙面上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思维进行分类呈现。经过幼儿的自主提议,将自己发生有趣的故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介呈现,制作成二维码,并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们精彩的故事。

四、信息化背景下可视化支架与班本课程融合的意义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幼儿思维的全面发展

信息化+可视化思维支持下的深度学习,能有效地促进转变幼儿的学习与思维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幼儿思维空间。幼儿的学习方式也随之由被动主动转变、由线性个性转变,由低阶高阶转变,加速实现实践活动的深入,

引发幼儿积极联想,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可视化教学理念基本确立,初步形成有效的可视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推动了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在实践活动的构建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搭建可视化思维支架,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探索改进和优化的途径,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得到了更全面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计,丰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内涵价值

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基础活动,承载着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责任,一定程度上代表其特色文化。从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出适合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文化教育水准。

参考文献

[1]罗德·理查德,马克·丘奇.思维可视化教学: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设计可视化思维课堂的18种流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2年06月

[2]马丁·J·埃普乐,罗兰德·A·菲斯特.思维可视化图示设计指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年09月

[3]瞿晓烨.思维涂鸦:幼儿可视化学习的图式表达[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年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