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宫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乡村少年宫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做法

李海椰

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邮编:653403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而显著的标志就是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时期的社会因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传承优秀的花腰傣传统文化,我校利用丰富的少年宫社团,把花腰傣传统文化作为特色活动进行开展。现谈谈我校乡村少年宫开展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做法。

   一、传承土陶文化。

土陶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土陶既有美术学科的共性,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独特性。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材料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实践的综合体现。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具备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土陶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通过亲手制作土陶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土陶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艺术实践转变为现实。例如:在教授“手捏成型”这种土陶技巧时,教师除传授简单的制作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制作材料和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土陶造型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比如,可以启发学生对事先做好的小陶碗自由的添加装饰或变形图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了自己喜欢的小乌龟、大蘑菇等想象,使呆板、生硬的陶碗焕发出生动活泼的艺术气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练习了制陶技巧,同是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土陶教育能使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天地,这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开辟了空间。土陶教育能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土陶教育内涵丰富,涉及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当代学生较为薄弱的动手能力 土陶创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去体验、探究和反思,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土陶是一门技艺,为此我校聘请具有丰富的民间技艺传承人进行传授。

活动中,让学生捏制某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初步的尝试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并不是现实中动物的那种形象。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所制作动物的典型特征,然后再让其加以修改。这样,学生所学到的不仅只是单一的形体塑造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训练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茶杯、碗、碟等餐具,大多都是陶瓷。利用普通的生活用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和知识的广博。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让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新平是土陶的故乡,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长处和特色。在小学阶段实施土陶教育,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要求,而且更是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二、传统花腰傣刺绣。 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高雅的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灵活性,多样性,富有实效的刺绣教学方法。力求改变单一的刺绣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情感--能力--知识。经过多方研究、借鉴和实践,我们主要运用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教师的主导,有教师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我们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放大教师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看清操作过程。二时师生互动型,借助师生对话来一道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如:针对个别动手能力低下的学生,教师就要采取手把手的教学方法。三是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通过协作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绣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选材,将图案分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们分成六人一组,分工到人,各负其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刺绣知识和技能。

    在作品评价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刺绣基本功的实践操作,重视课堂展评,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欣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展评交流,同学们都会深深的体会到:做刺绣必须要有信心、耐心。自从开始绣刺绣,在老师、家长、同学们鼓励和教导下,大多数学生克服了浮躁,做事更为细心周密了;如有的学生说:"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没搞刺绣之前,我从没拿过针,也不会用针,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会拿针,用针,还能绣出一幅美丽的小作品"……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动手、协作、表达、实际操作、社会交往、团结协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不仅获得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学会了换位思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新平花腰傣是个古老的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古老的土著文化,他们有语言、没有文字、无宗教信仰和未被其他民族同化。新平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语音系统非常完整,语言大部分与德宏傣语相同。由于千百年来无文字记录,现在已经面临濒危。语言中出现了尾音脱落和元音混淆的现象;傣族之间互相交流的词语有很多是汉语。如果再不使用傣文字,不久的将来新平傣语将被同化,甚至会消失。

为了抢救和保护新平傣族人民的语言,2010年4月,在县人大常委会、县民宗局和新平花腰傣文化研究学会等领导的倡导下,恢复使用傣文。2012年新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确定了德宏新傣文作为新平傣族使用的文字。

这几年来,为了推广使用傣文字,对一些傣族老师进行了几次培训,培训教师是蔡小晃老师和刀庆喜老师,通过培训,使部分傣族老师对傣文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校开办傣文字培训社团的时间是2015年9月份,至今将近有两年的时间。傣文培训每周一次,一次有一节课的时间,即星期四第七节,也就是跟着我校少年宫活动一起进行。两年来,培训学生共有10名,培训教师2名。主要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即傣文字母。新傣文字母有30个,辅音20个,单元音9个,复合元音74个,六个声调符号。辅音跟单元音或复合元音相拼,再加上声调,就拼出很多的傣文字和词。在教学辅音、单元音、复合元音时,我很重视它们的区别,因为有很多字母的形状或读音很相似,很难记住。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多读,多记,有些时候还让学生听写,并及时改正。特别是复合元音很难区别,鼻音更难。鼻音分为舌尖前鼻音、舌尖后鼻音、双唇音,它们的形状和读音很相似,比较难区分。让学生多交流,多纠正。另外,让学生在实践中来认识傣文字,如我们学校的校徽中的傣文是怎样读,怎样写;村委会的匾牌中那些傣文是怎样读的等等 。平时让学生多拼读和抄写字母,多认识一些傣文,能写出一句通顺的话还没有做过。还让这些培训班学生回到家跟父母或村子里的人多讲一讲我们新平是怎样进行推广和使用傣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