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影像工作室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2
/ 2

学校影像工作室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杨喜燕

松桃苗族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554108

摘要:影像工作室 是松桃职校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 ,吸收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以《摄影摄像》课程教学为主要任务 ,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景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教学成果市场化的教学效果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松桃苗绣进行整理和归类、记录和编辑、设计和再现,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 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注重非遗文化资源与生产的立体化对接,拓展文化产业业态 ,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市场和文化服务有效融合,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发 展 ,推动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影像工作室、松桃苗绣、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松桃苗绣,作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数字化赋能作为一种新兴手段,正逐渐成为推动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影像工作室作为专业机构,具备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的能力与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校影像工作室如何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相关背景与价值

1. 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的意义与价值

1971 年 4 月 ,亚太文化中心就建立了亚太“ 非遗” 数据库。2002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草案,2003 年通过了《保护“ 非遗”公约》及《数字化遗产宪章》。

2005 年 3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05] 18 号)首次提出以数字化信息手段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承人传承内容进行信息转化。2010 年10月,国家文化部启动“ 中国‘ 非遗 ’数字化保护工程 ”。2011年6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4 年 ,正式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2.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将松桃苗绣数字化工作任务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更优秀地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松桃苗绣的价值和发展需要。

2015年7月,松桃苗绣注册国际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 5月2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被称之为“ 穿在身上的史书,披在肩上的经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五苗”中最为璀璨的瑰宝。本文将从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苗绣、了解苗绣、认同苗绣,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选择苗绣,促进最终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支柱性产业。

三、学校影像工作室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的策略、方法与步骤

(一)主要策略

1.搜集、整理松桃苗绣文化内涵和技艺特征,实现苗绣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松桃苗绣数字化的有效路径,建设非遗苗绣数字资源库,为非遗文化传承传播提供资料,为松桃苗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和思路。通过工作室项目实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的影像传媒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掌握松桃苗绣非遗文化产业链分布情况,开展专项调研,深入了解松桃苗绣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发展态势、发展瓶颈、结构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录音、录像、资料扫描及文字记录等方式记录松桃苗绣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通过影像拍摄、3d 扫描等方式采集松桃苗绣作品影像。将松桃苗绣图案按照图案编号、名称、内涵、绣品、适量图、色板及图案衍生等数字化处理,建设松桃苗绣数字博物馆。实现非遗苗绣资源“云管理” 、非遗文化产品“云推广”和非遗苗绣技艺“云体验”。通过松桃苗绣数字化项目融入学校影像工作室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影像传媒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和岗位能力的要求,总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改革效果。

3.苗绣文化资源采集和数字化处理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对人员素质能力、设备技术质量以及时间安排都有较高要求,是检验学校影像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指标。

(二)主要方法

1.社会调查法: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松桃苗绣非遗文化产业链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松桃苗绣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找出难点和痛点,开展专家研讨会,群策群

力为解决难点、痛点,破除瓶颈提供策略支持。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苗绣非遗文化相关调查报告 ,理顺苗绣非遗文化发展脉络、发展路径、发展规律;收集苗绣非遗文化相关书籍专著,深耕苗绣非遗文化文化价值 、人文内涵、艺术审美价值,探索苗绣非遗文化数字化实践路径;收集苗绣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相关学术报告、研究论文、报刊等 ,凝练出核心观点,汲取间接经验。

3.行动研究法:通过录音、录像、资料扫描及文字记录等方式记录松桃苗绣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通过影像拍摄、3d 扫描等方式采集松桃苗绣作品图形图像,搜集苗绣资源。利用数字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数字技术手段处理影像资源,对苗绣的图案等元素进行分析计算,提取其松桃苗绣基因,建设松桃苗绣数字博物馆。

(二)步骤

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掌握松桃苗绣非遗文化产业链分布情况深入了解松桃苗绣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通过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理顺苗绣非遗文化数字化路径,搜集松桃苗绣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非遗学者、村寨、苗绣市场和博物馆等人员场地,运用录音、录像、拍照、3D扫描等方式记录相关影像。利用数字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数字技术手段处理影像资源,对苗绣的图案等元素进行分析计算,提取其松桃苗绣基因,建设松桃苗绣数字博物馆。将松桃苗绣数字博物馆(资源)用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非遗传承人培训中小学美术课程学生美育教育教学、文创公司非遗创新产品研发、制作等实践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学校影像工作室实施苗绣数字化工作效果,论证苗绣数字化对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学校影像工作室实施松桃苗绣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数字化赋能,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松桃苗绣这一非遗文化,还可以推动其创新发展,拓展市场应用前景。未来,学校影像工作室应继续深化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赋能非遗文化产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曾国、冉茂虎、吴彪.贵州苗绣发展现状及产业化对策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 2022.

[2]刘文良、黄洁.数字时代苗绣智慧化传承的困惑与破解路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 饰 ,2023.

[3]国家民宗委《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

[4]段超.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发展报告[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文化松桃从书》编委会.苗绣松桃[M].北京: 时代出版社 ,2016.8

[6]杨昌国.苗族服饰—— 符号与象征[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7]田鲁著. 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M].合肥 :合肥王业大学出版社 ,2006.7 [8]刘薇琳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浅论[J].  经济问题探索 ,2001.

[9]张强、龙鳞.对民族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10]王立岩.文化产业新型融资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探讨[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 术年会论文专辑[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