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新内涵 构建精神文明新高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3

弘扬沂蒙精神新内涵 构建精神文明新高地

王向楠

中共费县县委党校 山东省 临沂市  273400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沂蒙精神是临沂最宝贵的政治财富,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新内涵”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是淬炼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撑、是激发人民群众凝聚力的精神引领、也是培育时代新人传承力的精神源泉。

关键词:沂蒙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精神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孕育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跨越时空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是临沂最宝贵的政治财富,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费县一直把沂蒙精神的研究宣传和传承弘扬作为主要抓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新内涵,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风貌。

一、沂蒙精神新内涵的形成

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当时并没有“沂蒙精神”这个概念。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989年,时任临沂地委宣传部长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发表题为《发挥老区优势 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沂蒙精神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997年确定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基本内涵。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建设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特质和内在机理,为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升华沂蒙精神内涵确定了新理念、新视域、新阐释和新境界。由此开始,社会各界对沂蒙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和阐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与深化阶段。2021年9月,中央宣传部公布了党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其中“沂蒙精神”位居前列。2022年5月28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公布了经党中央批准的沂蒙精神新内涵: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新内涵”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既逻辑严谨又情理交融,既主体明晰又各赋其能,既映照历史又启迪未来,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践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沂蒙精神孕育生成的时代特征、沂蒙精神创造主体的双向互动、沂蒙精神知情意行的内在机理和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的永恒价值

二、沂蒙精神新内涵的精神价值

(一)淬炼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而执政党的作风是否稳健,精神是否振奋,决定着其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决定着民心的归属。沂蒙精神新内涵揭示了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够坚定不移跟党走,党之所以能够在沂蒙人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性,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1937年秋,山东人民以悲愤的眼光看着韩复榘不战而逃,长驱直入的日寇对山东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在这危急时刻,是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哪里群众有危险,哪里就会有八路军的身影。在沂蒙根据地的1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为人民而战,始终与群众生死相依。“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生动展现了党、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谊和血肉联系,彰显了沂蒙精神的铸就主体。党的先进性在沂蒙精神中彰显精神伟力,诠释了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折射党和人民军队不艰险、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忘我境界,展现担当为人民的鲜明政治标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石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基本条件,是党的建设和全部工作的永恒话题。失去先进性,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势必亡党亡国。因此,深刻领会、学习发扬沂蒙精神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是保持我们的党稳如泰山、砥柱中流的需要。

(二)激发人民群众凝聚力的精神引领

党在沂蒙根据地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让沂蒙人民认知了我们党的政策方针,从情感、态度上站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边,形成了以我党为主导的共同抗日、建设美好家园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自觉性和凝聚力。在艰苦卓绝的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我们党真心实意把群众当做亲人,沂蒙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够为群众所牺牲,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为群众谋利益,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逐渐形成了一心向党的坚定政治觉悟,并将这种觉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爱和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结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关系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沂蒙人民一心向党,这组数字是最好证明:八路军主力进山东时不足万人,抗战胜利时达到了27万人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沂蒙山区20余万人参加革命队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我们要将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薪火相传,把加强政治引领、思想疏导和政策宣传贯穿于党的的各项工作中,用党的正确主张来教育引导群众思想,对群众暂时不理解但对长远有好处的事情要加强宣传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取得群众认同。用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工作把党的威信树立起来,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党群同心齐力完成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

(三)培育时代新人传承力的精神源泉

深刻领悟、弘扬沂蒙精神新内涵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支撑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是培育时代新人,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精神源泉。一方面,沂蒙精神中为了理想信念和民族大义不畏牺牲、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最直观的教材通过回望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能够激发青少年珍惜今天和平、幸福成长环境的感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沂蒙精神对于青少年培育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教育引导中,深刻感悟革命之艰增强青少年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树立起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敢于作为,善于斗争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沂蒙精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有助于青少年深刻领悟党的宗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坚定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形成爱党爱民价值标准,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念之基,塑造坚韧之,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胸怀满志跟党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强化政治担当、坚定人民立场。

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传承沂蒙精神的思考

(一)坚持政治引领,挖掘利用沂蒙精神红色资源

沂蒙精神的真正价值,在于无论何时都能够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力量和丰富的精神滋养,这也要求我们要主动担起深挖红色资源“富矿”、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使命。费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被评为“中国红色地标”,费县1929年就创建了党的组织,是著名的革命历史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惨烈的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抗大一分校曾在这里留下众多的光辉足迹,罗荣桓陈毅、徐向前、陈士榘等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和工作过。在艰苦的革命历程中全县约有1.2万人参军,约15.6万人支前,涌现出了“鲁南爆炸大王”栗广山“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孙伯启、支前模范韦廷兰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我党我军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革命老区,费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费县的沂蒙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革命前辈的鲜活事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红色文化精神滋养。

(二)坚持人民至上,引导促进沂蒙精神全民践行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的经典范例,是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书写。回顾沂蒙精神产生发展的历史,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大量、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就不会形成党群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局面,就不会产生沂蒙精神,更不会形成塑造历史的伟大力量。这就启示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惠民、育民一起抓,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相结合,办好民生实事,把提高素养同满足需求相结合,实现育民与惠民的相互融合、相互贯通。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中文明实践创建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机融合,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合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载体中,让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更具体更实在。要注重关心人民群众内心期盼的愿景,在提升群众精神风貌的过程中,引领群众一心向党,坚定不移跟党走。

(三)坚持立德树人,以沂蒙精神引领青少年凝心铸魂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新内涵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青少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继承、发扬民族精神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倘若青少年对沂蒙精神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乏对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缺乏担当意识和责任感,长此以往沂蒙精神的光芒也将随之

黯淡。因此,将沂蒙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志愿宣讲、融入家庭教育,把沂蒙精神贯穿于各年龄段思想教育,在课堂上、社会上、家庭中宣传讲好沂蒙故事、传承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让广大青少年增强对沂蒙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让沂蒙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精神指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历史生成及其理论跃升[J].山东社会科学,2022(8).

[2]杨中举,王红坤.论沂蒙精神产生与传承的时代特征及多样化传播形态[J].临沂大学学报,2021(6).

[3]中共费县县委组织部.山东临沂市费县:善用“积分制”扬起文明风[N].中国城市报,2023年10月9日.

[4]临沂乡村振兴.费县抢抓试点机遇 推进文明实践 打造崇德尚善 凝心铸魂的“百姓之家”.临沂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四十六).

[5]费县教体局.实施“三项工程”弘扬沂蒙精神[N].临沂日报,2022年12月23日.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5页。

[7]马德坤,向羽.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与传承弘扬研究[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2(2).

作者简介:王向楠(1986.09—),女,汉族,山东费县,文学学士,讲师,中共费县县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沂蒙精神、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