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中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生读本》教学实践探究

黄蜜蜜  

   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 416000  

摘要:高中学段《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在中职院校全面实施教学,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中职生补足精神之“钙”。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与统编教材有机融入,协同推进;坚持问题导向,议学引领课堂主阵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思政第二课堂;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读本;协同机制;议学引领;第二课堂;多元评价

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中职院校开始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以下简称《读本》)进行教学,有力推动了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定方向、涵养力量、锻造本领,实现铸魂育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融入难、不知如何讲或教学安排难以进行等问题,如何让《读本》教学有效实施,带着温度落地则十分重要。

一、《读本》内容结构及重要性

《读本》高中版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具体分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八个专题,有机整合了新思想所涵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内容衔接中小学段《读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与统编思政课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好用好《读本》对引导中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二、《读本》教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根据要求,中职院校《读本》高中版教学分为16课时,每周1课时,作为必修内容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足开齐了《读本》课程,有机融入在思想政治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读本》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不知如何融入,出现两张皮。二是《读本》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不知如何讲,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三是学生读不透,兴趣淡。

三、优化《读本》教学实践的策略

1.有机融入,健全《读本》教学的协同机制

《读本》以专题形式来介绍新思想,注重“学本”,是明线,而中职统编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模块有机融入新思想,是暗线,但两者内容交叉互补,教学目标一致。所以教研组要将统编教材与《读本》教材的“衔接点”一一对应,统筹安排教学。如:《读本》第1讲、第2讲与中职统编教材第3课,第3讲与统编教材第7课,第5讲第一框与统编教材第5课,第二框与统编教材第8、9课,第三框与统编教材第10、11课,第四框与第12课,第五框与第14.15课,第7讲与第13课,第8讲与第6课等内容交叉互补,可有机融合。教学中老师可先让学生自学《读本》相关内容,完成任务清单,如画出思维导图,诵读“习语”,时事评论,撰写读书心得等,做到自学有方向,有成果,为学习统编教材内容打下基础。融入后,《读本》导读拓展了统编教材内容的时空广度,统编教材精讲延伸了《读本》教学的内容深度,二者相辅相成,协同育人。

2.议学引领,筑牢《读本》课堂教学主阵地

新课标指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在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下,议题式教学显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抓手。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同时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2],过程中,学生主动性、认知性、实践性不断增强,实现深层学习。吉首幼师教研组在《读本》教学中,采用“三阶五步四要素”议题式教学方法,“三阶段”即课前预学、课中议学、课后拓学,分自学、引思、明理、悟道、笃行“五步骤”进行。同时,铺设暗线,融合议题、情境、探究任务与活动四要素,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议”促学,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如在《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一讲教学中,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以学生熟知的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变化”为情境,设置总议题“从十八洞村蝶变中看民族复兴的总体布局”,然后围绕“‘五位一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总体布局”,“如何统筹推进”三个维度,设三个子议题,开展“头脑风暴”说变化,建议献策我先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国家理论思想,理解“五位一体”科学内涵,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追求。

3.润物无声,优化《读本》教学的第二课堂

《读本》教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借助班会课、团委、社团及学生处“四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实践性,达到思想启迪、情感感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结合“目标任务”开展“写给2035的自己”微视频录制或“我的梦.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结合“领导力量”组织观看《红船》、《志愿军.雄兵出击》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史增信;讲述“总体布局”时,开展企业调查、“十八洞”研学、“我当人大代表”、寻找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实现知、信、行统一。

4.素养提升,优化《读本》教学的多元考核体系

以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为导向,有机融合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构建多元化、可视化、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借助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形成学生自我激励机制。同时,对比学生前后变化,鼓励成长进步,进行增值评价。学生个人成绩=过程性评价60%+结果性评价30%+增值性评价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02-14)

[2]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的四种“议”境-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公开课教学为例》.《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7):13.

(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22年立项项目 《中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实践研究》 成果,课题编号:ZJZB20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