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大监督体系 以监督合力促企业发展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构建完善大监督体系 以监督合力促企业发展构建

刘晶

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27

摘要:“大监督”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创新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为国有企业构建完善大监督体系、以监督合力促企业发展构建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大监督;监督合力;企业发展

一、“大监督”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监督”就是要在同级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监督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监督部门,共享监督信息,降低监督成本,形成监督合力,实现内部监督管理的综合性目标。“大监督”要能够涵盖所有的监督内容,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控制度建设、职责履行、业务流程、风险监控、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通过全方位的有效监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大监督”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部门相互支持。构建“大监督”机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形成监督合力,而不是要取消不同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监督信息共享。搞好“大监督”,着力点就在于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和监督成果互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系统内监督信息共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三是工作高效低耗。实行“大监督”,要求不同的监督部门和监督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监督力量和监督信息的作用,尽量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耗费,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力求取得最佳监督成果。

二、构建完善大监督体系,以监督合力促企业发展的思路

(一)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

(1)明确建设原则。坚持将大监督放在国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大背景下加以谋划,放在国企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把握,放在企业治理的大体系中加以构建。强化监督顶层设计,以大监督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中的最高层级监督平台,将党的领导体现在监督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确保对各种监督力量的统一领导,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机制,推进党内监督与职能监督、民主监督、专项监督等各类监督统筹衔接、贯通融合、形成合力。

(2)明确基本职能。大监督工作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对职能监督服务保障,对职能监督涉及到事关全局、带有根本性、综合性或独立部门难以履责的监督事项,进行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二是对职能监督进行再监督,及时提醒日常职能监督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存在严重缺失、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追责问责。三是对突出问题或重点单位、关键业务,开展专项调研监督和综合分析研判,为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焦点难点问题解决,搭建权威监督平台。四是对监督力量进行统筹协同,推动监督资源互通互融、同向发力1

(3)明确工作原则。大监督工作要坚持四个工作原则。一是服务原则,要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监督就是服务;二是精准原则,开展大监督工作要紧扣企业核心职能、重要事权、重要领域、关键程序、关键环节,抓关键、管要害;三是系统原则,国企大监督工作要做到整体谋划、协同集成、全面融合;四是质效原则,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把监督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健全大监督组织体系

(1)加强企业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年初,企业党组织通过企业党内工作会议、“两会”、党风廉政工作会议,对大监督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目标,提出要求,营造氛围。年度内,通过党委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大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会,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加强监督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研究落实方案,听取工作报告、平衡解决重点问题、安排大监督重要事项。

(2)健全大监督组织协调体系。成立大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大监督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大监督体系运转,推动集成联动、资源共享;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服务保障和重点大监督事项的组织实施;成员单位一方面参与大监督体系运转,一方面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督”的原则,落实部门监督计划、履行职能监督责任。

(3)合理设置大监督工作机构。结合企业实际,设立大监督办公室,作为单位党组织工作部门进行建设,进一步建强党组织综合监督平台。

(三)建立健全大监督运行机制

(1)编制“两清单”“两计划”。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在企业的具体落实,紧密联系企业中心工作,不偏离、不虚化,企业决策部署到哪里、阶段性重点任务在哪里,大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党的建设、改革发展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上,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国有企业可探索制定年度大监督和部门职能监督清单和计划,增强大监督统筹性,结合企业年度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安排,编制大监督清单和部门职能监督清单、年度大监督计划和部门职能监督计划,即“两清单”“两计划”,涵盖企业全业务领域,并延伸至企业所属单位,形成“大监督”和职能部门“小监督”闭环,以计划引领统筹全年监督工作

2

(2)建立协调调度机制。国有企业可探索建立健全月度协调、季度联席会议机制,增强大监督协同性。大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季度联席会议,贯彻企业党组织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年度监督计划落实,研判重要监督工作,平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月度协调调度会议,动态持续了解职能监督计划落实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共享监督信息资源,平衡协调解决监督工作中需要相互配合的事项等。

(3)建立督导工作机制。大监督工作机构可通过日常督导、调研、抽查等方式,对监督计划执行及监督发现重点问题和联席会议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跟踪问效,进一步压实“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督”责任,持续推动企业党建工作、经营管理、风险管控等事项的整改落实。对成员单位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实施挂图作战,销号管理,进一步压实“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督”责任,推动企业问题整改落实。

(4)构建支撑保障体系。从制度、人才、考核、信息化四方面构建支撑体系,保障大监督运转。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下发大监督管理制度,对大监督工作原则、组织机构及职责、运行机制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建立涵盖党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会、工程管理、绩效考核、经营调控、投资股权、风险防控、环保土地、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党组织综合监督人才库。三是加强考核保障。加强考核保障,将职能监督责任履行情况纳入组织绩效考核,建立监督成果与考核挂钩机制,每季度评估监督责任落实情况,根据评估情况对组织绩效进行加减分,以刚性考核促进监督责任落实。四是加强信息化保障,按照现行的大监督职能定位和运行体制机制、工作载体,构建大监督信息化系统,推进监督信息的数字化、精准化、标准化、智慧化,加强监督工作的互联互通。

(四)持续释放大监督治理效能

(1)坚持政治标准,在监督效能上做到“三聚焦、三促进”。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盯紧“企之大事”“民生实事”等,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一是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及省国资委党委工作要求,跟进监督企业贯彻举措落实,促进上级部署要求在企业落地见效。二是聚焦巡视审计整改,常态化监督整改措施落实,促进整改政治责任扛实压紧;三是聚焦企业“两会”确定的七项目标十个方面工作任务和年度党组织会议工作安排,精准监督各项保障措施落实,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履职尽责。

(2)坚持系统观念,在工作格局上打造“四矩阵、两贯通”。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职能监督为基础,压实各监督主体责任,将监督融入企业治理全方位、各方面,融入岗位、业务、管理。一是积极打造“四个维度工作矩阵”。主要包括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推进政治监督,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管住“关键少数”,做实物资采购、工程建设、产品销售、资金管理、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监督,做细人力资源管理及选人用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执行情况督查等重要方面监督。二是着力实现“两条线贯通”。实现监督治理贯通,将监督工作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一体推进,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

参考文献:

【1】周娟娟.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4):56-59

【2】宋伟东.新时代国企大监督格局的构建与完善策略探讨[J].国企改革与管理,2021(21):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