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浅谈小学思政课与小学语文课融合的思与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如何拓展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浅谈小学思政课与小学语文课融合的思与行

张玉萍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      733000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小学生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不良诱惑,因而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帮助与指导,助力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免疫力。帮助小学生成功应对不良诱惑,教师自觉探究德育教育活动的紧迫性以及思政课承载的德育任务,立足教学实践深度研究思政课教学的活动特点与优化思政课的教学价值,科学剖析优化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能够为小学生送去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及量身定做的生命呵护,加速小学生的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阶段,如何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小学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对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性,借助科学的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正确、有效地引领小学生的思想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 探:在教材内容中聚焦思政元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语文教材有相互关联的主题域,教材结构也是多维度、 多层次地不断递进和拓展。因此, 小学思政课堂有效地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相融合, 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树立优秀的品格意志等。

1.以文为韵,抒文化自豪情。

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 《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时,教师可以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 中 《遨游汉字王国》进行互文性学习。上课伊始,教师先导入一段关于汉字发展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载体,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课中,教师让学生进行优秀诗词的诵读、展示书法对联,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强烈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为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做了文化铺垫和情绪渲染。

2. 融写为述,绘山河壮美图。

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在这里”》这节课时, 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居住地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居住地方的特点及历史由来;也可以以此为话题,组织学生小组探讨,说说最喜欢的地方,谈谈内心热爱的一草一木。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因势利导, 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让学生留心观察家乡一草一木的美丽景色,将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融入语文习作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引导学生增进对家乡自然和人文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做到了自我的融入和归属。

3. 导文激趣,享故事之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和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 《巨人的花园》的主旨都是要告诉学生懂得与他人分享,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 《让我自己来整理》与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都是要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有序安排学习和生活,做到有头尾、有条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与语文教材中的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乐趣,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融:在真情实感中把握时代脉搏 

在小学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感体验的儿童活动,有机地融入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元素,让学生受到优秀人物故事的熏陶,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把握新时代的脉搏。

1.谈爱国故事,扬爱国精神。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时, 课堂内容涉及抗美援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教学的落脚点在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黄继光》的内容,播放关于黄继光英勇抗敌的视频, 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感受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由此,英勇无畏、不惧困难的爱国精神将会在学生的心间回荡。

2. 读爱国诗歌,感爱国情怀。 

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 《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搜集长征的资料和故事,课初引入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师生配合朗诵,既渲染了红军长征的气氛,又为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奠定了基调。课中,教师可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引导学生重温历史,了解长征原因,体会长征之难,感受长征精神的可贵。而后,教师结合地图,让学生介绍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学生在读图、分析、交流等一次次互动中提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再次感受长征精神传承至今的意义。如此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经典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发扬爱国主义情怀。

三、 践:在生活实际中践行思政情韵

生活是最大的教育课堂。教师在小学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自去实践,把思政教育变成一个 “行走”的课堂。

1.与口语交际相融。

在执教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 时,教师结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对学生进行了生态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塑料垃圾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在“垃圾减量出妙招”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看道德与法治教材第84页上半部分,说出生活中的小妙招。接着,教师结合语文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境一:餐馆老板为了方便做卫生,使用一次性木筷子和塑料餐盒;情境二:丁丁把旧课本和杂志捐赠给山区儿童。让学生辨析情境中的做法是否做到了减少垃圾。学生畅所欲言,此时教师在“我是小小宣传员” 环节中,让学生写宣传语、说宣传语、贴宣传语,有效达到了树立环保意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行动上做到爱护生态环境。

2.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链接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的内容,又拓展 《论语》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如此教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了初步认识。此时,教师再精心设计了一组情景模拟活动 “假如我是爸爸妈妈”, 立足教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的事例:无限制地看电视、把邻居家的东西弄倒了一大片……让学生和家长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课上的学习活动,学生的道德情感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认识到要少让父母为其操心。但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到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为父母做些什么”。比如,帮妈妈淘米、帮家人洗碗、主动整理书架……让学生明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 “孝”,由此将挂在嘴边的 “孝” 转化成实践在生活的言行。

总之,思政课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 “行走” 课堂,教师要认真挖掘它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共通性,融合教材之间的交融点,把握时代的脉搏,践行生活中的思政情韵,让课堂彰显现代教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