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途径

刘会娟

河北省巨鹿县教科研中心        河北邢台    055250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提升研究可以提高学校和社会对教师心理资本的重视程度,可以形成提升教师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本文阐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体系,对于促进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提高在学校工作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探寻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干预方案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成因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严重的 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除了有经济待遇等直接原因外,恐怕还有一个教师劳动价值扭曲和职业尊严失落的原因。虽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一再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农村中小学升学模式并无大的改观,农村孩子的升学压力远远大于城市的孩子。多数农村学校师生成年累月紧张地应付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测验。在学校及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使教育教学陷落在单调的、反复的、机械的题海战术中。这样的学校生活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还压抑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性及参与管理的自主性,造成了严重的职业倦怠心理 。

(二)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客观方面一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心理压力大。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缺乏家庭教育方法只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无形中增加教师的压力。二是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等。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外出听课及评优评先机会相对较少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面对新的形势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三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基础较低有的又受农村落后观念、陈旧思想的影响教育的难度就更大。而学校经常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这使教师产生厌倦感、不可控制感感到有压力。

2.主观方面一是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也无法满足自尊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效能感不强常常产生自卑、无助、沮丧、不安全感二是教师自身还缺乏身心健康意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素质欠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调节心理障碍的技术与方法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及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另外教师自身认识出现偏差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重要原因。

、探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的策略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会表现为自信、乐观、工作目标性强,有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心理资本管理和提升尤为重要。

(一)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外部因素

1.教育行政部门各项政策措施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贴,评聘职称提高评审比例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待遇,多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2.学校校长要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听取教师的意见,让教师享受真正的职业幸福。学校在管理活动中,抓好教师的心理资本建设要体现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对教师的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的特点。不硬性规定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不单纯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工作的好坏,以全面综合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二是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并增加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体现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调节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让教师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地疏导和排除。

3.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予农村教师足够的尊重和厚待。家校合作,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二)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内部因素

1.农村教师需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教师更有自我效能感。一是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二是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

2.农村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目标性更强。一是学习动力要足。学习动力能给孩子树立了学习目标,还有两个重要的心理指标,学习动机和学习体验。当老师拥有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能力,就会让老师更温暖,带着智慧走进课堂。二是学习状态要佳。学习状态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包括生理和认知状态。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老师就会安安静静地教育,默默地启发,内心笃定而乐观。三是学习策略要多。学习策略的意义是细化学习过程、确保学习结果,在学习方法领域给予学生、教师和家长更直接有效地帮助。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在教过程中,教师更有韧性。四是知识迁移要广。知识迁移的意义在于让知识走进内心成为修养,走进现实成为创造。沉淀与提升,用内涵推动学业突破。学生内化与外逞,用学习实现真正成长。五是储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敬畏规律、遵守规则、做好规划中有的放矢,做一个科学的教师而不是一个任性的教师。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建设迫在眉睫、不可轻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应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加强心理资本建设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升,学习心理学知识,做到内外结合标本兼治,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备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提升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1904262)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