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欧阳辉

汉中市南郑区华燕学校 

核心素养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培养、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上“活”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要把课上“活”而不是“乱”。课堂教学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一)思想层面问题的解决

(1)美术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提高。

首先,要认真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新闻。领会并切实理解美术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学科自信心。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教育理念。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从主观上解决课堂教学所出现的组织的问题。要允许学生的“活”“动”,要建立“疏”“导”的意识,而不是“堵”。

其次,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组织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不但要积极主动实施课堂组织。还要有整体的课堂组织观念。即美术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组织做为学校的一个整体工作来看,不要单纯的理解为是某个教师的事,自己只是教好自己的一节美术课就可以了。课堂教学组织应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美术教师在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和班主任老师的合作,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要有始有终的解决好教育好,才能从根本上搞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2)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班级群不定期展览学生美术作业或公布学生参展获奖情况;通过美篇不定期展出各年级学生优秀随堂作品;通过家长会、班级群对家长宣传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宣传正确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对美术课的关注、了解。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班级内开辟专栏展览学生随堂美术作业;定期举办年级随堂作品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大赛。大力宣传学生参展、获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长期热情。

(二)客观问题的解决——落实学具准备,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同学带不齐或没带材料,于是影响了教学组织,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

(1)要及时交流沟通,提前准备美术材料。

在每学期第一节美术课就带领学生浏览课本,说说会用到的材料。并通过开学初家长会和家长见面交流学习美术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及本学期美术课的大概内容和所需材料。或者通过班级微信群、班级小管家提前一两周告知家长美术课将学习内容及需要用到的材料。同时还可以通过班级群展示孩子们上美术课积极参与创作的情况及作品,提升家长对美术课的关注、了解。家长很愿意看到孩子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美术老师,会在心里重视孩子美术课程的学习,自然会和孩子一起准备学习材料,提醒孩子带齐材料。

(2)每组选一名酷爱美术,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学做组长。由组长提醒、督促大家准备材料,同时组长还可以多带一些,以帮助没带材料的同学。

(3)把带材料情况纳入小组评比,促进学生带美术材料。每次美术课前小组长主动交叉检查各小组带材料的情况,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评比栏里。孩子们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会积极准备美术材料。

(4)把学生作业搬上屏幕,让学生“心甘情愿”带美术材料。

可以利用展台或手机投屏把学生的作品适时的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佳作”产生一种自豪感,又会和优秀的作品形成比较,拓宽了思路和视野。而那些不带材料且作业受限的同学,自然会产生一种“羡慕”,产生“如果带了材料,我也可以画的或做的这么好的遗憾情绪。慢慢的忘记带材料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三)教学上狠下功夫,以“教学”促“组织(管理)”。

(1)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理念。

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知识,解决美术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成长。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个性的发展。一切本着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为重点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把美术课单纯的上成为美术专业课,或者是上成放松课。

(2)创设教学情境——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形式,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丰富组织形式,提高美术课堂组织效果。如:我在上二年级美术《彩点点》一课时我不是直接打开课本,告诉孩子今天我们要干什么。这个彩点点应该怎样去点?而是在大屏幕出示一张很大的名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并告诉学生我非常喜欢这幅画。让学生猜猜我为什么喜欢?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幅画的完成方法很特别:它是用打点的办法画出来的。

我还会告诉学生我也很想用这种方法画一幅画,可是我没试过,不知道该怎样做。请学生和我一起研究研究这种新画法。先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材料,有学生带水彩笔,有学生带油画棒,有学生带彩铅……试着用自己的材料画一画。很快学生就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办呢?怎样继续研究呢?学生会带着问题主动翻开课本,就会发现第八课《彩点点》。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去寻找画彩点点的基本画法,混色方法,甚至还会发现彩点点绘制过程中如何体现立体感。会发现不同材料画彩点点的不同效果。在整堂课我只是充当一个提问者。有部分学生先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还会请其中一名学生当小老师,把他的发现分享给大家。整堂课,在我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孩子主动的学习,获得了用“彩点点”完成一幅画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有效教学示范——凸显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特色。

在课堂上,教师配合讲授,运用教具、多媒体等进行示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信息。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如四年级《花团锦簇》一课,学生被各种花瓣的花吸引,在尝试制作环节把注意力放在了怎样剪不同形状的花瓣上,尝试后才发现把纸条(花瓣)漂亮的缠绕在花杆上才是难点,怎样“缠绕”花型才有层次?在尝试失败后,教师有针对性的就“缠绕”进行示范,并录屏重复播放,使学生直观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针对性的示范,使教学组织规范、有效。

(4)多元教学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教学中,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

(6)提升专业能力——深化课堂教学组织内涵。

作为美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魅力的展现对提高课堂组织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听你的讲解,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美术教师不但要坚持经常的进行直观教学,还要坚持不断学习,要不时的拿出些令学生信服的美术作品来,只有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教师的真本事,学生才会热心的听教师的话。

综上所述,组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材料为保障,以兴趣促组织,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对美术的深厚感情和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