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翻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1
/ 2

“艺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翻译研究

郭桓邑

牡丹江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艺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翻译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艺术与旅游相融合是大势所趋,宣传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民俗,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学习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族民俗。本文旨在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适应“艺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行业的新要求,促进文化旅游质量的提升和传统民俗外宣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

一、绪论

在“艺旅融合”背景下,挖掘黑龙江流域民俗艺术文化的客观存在,对其翻译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社会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需求量不断在增加,其外宣成果需求量也不断变大,将艺术与旅游相结合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本章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项目研究现状与分析,以及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二、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古文明。由其衍生出来的民俗艺术不仅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更是两者的双重体现。所以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意义深远。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因其生活环境的特定性,衍生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它的民俗艺术中,具有其独特性,并包含了北方生态的浓烈气息。但是由于多种文化的发展和相互渗透,黑龙江省本土的民俗艺术逐渐消失,因此,对其艺术的研究和外宣翻译是重点关注的问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民俗艺术种类丰富,比较有名气的包括赫哲族鱼皮艺术、鄂伦春族兽皮艺术、桦树皮艺术、满族的剪纸艺术、绥棱黑陶艺术、鄂伦春族的服饰艺术等。在“艺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让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世界,外宣翻译势在必行。

第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艺旅融合发展。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进行外宣翻译实践,探究其外宣翻译策略,推动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第二,在当前“艺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式旅游已经不再吸睛,国内外游客更注重深度的民俗艺术文化旅游体验。艺术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对外宣传与传播,都离不开外宣翻译。

第三,第三,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是历史长期沉淀下来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传播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树立大国形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项目研究现状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于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但对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的研究则较少。首先,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以“黑龙江民俗艺术”为主题词,搜索相关文献,可检索到期刊论文5篇;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为主题词搜索,可检索到期刊论文4篇;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外宣翻译”为主题词搜索,可检索到期刊论文0篇,这并不利于黑龙江省本土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其次,外宣翻译与传统翻译不同,它必须兼顾翻译质量和对外宣传效果两个方面。这要水译者不但要思考语言、文化层面的转换问题,还要考虑如何达到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对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主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黑龙江省的本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中,有很多被列入“非遗”,但相对来说,对应的英文翻译文本太少,且研究良莠不齐。再次,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本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其对外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外宣翻译的工作并不算充分和完善,以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国际知名度不高。最后,从“艺旅融合”的角度考量黑龙江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通过黑龙江省原本的历史文化基础,赋加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及其外宣翻译,从而提升整个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其国际知名度,才是努力研究的方向。

四、项目研究内容和目标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竞技艺术与造型艺术等多项内容。将这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宣传出去是此项目的主要目标。

第一,助力挖掘黑龙江少数民族特色,提升知名度。充分利用黑龙江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满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故事、歌谣等,主要保存在我省牡丹江地区特别是宁安市反映满族征战、狩猎、生产生活的内容。由于鄂伦春、赫哲、达斡尔等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民间文学多数为说唱形式,为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所独有。在我省的鄂伦春与赫哲族聚居区都有部分人能够传唱。宣扬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有利于助力发展黑龙江省的文化特色,其外宣翻译更有利于打开黑龙江省特色旅游的宽度和广度,使其文化特色走出国门并走向国际,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将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张特色名片,同时也将带动黑龙江省旅游文化的研究。

第二,丰富文化内涵,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黑龙江省本身拥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加上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资源的加持,必将更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语言承载着不同的丰富文化内涵。黑龙江省10个世居民族除回族外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由于人口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与汉民族的接触导致了语言转用。满语与赫哲语虽然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是目前这两种语言的唯一保留地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文化外宣更加有助于增强对其重视程度,在全面深入地对中文探讨和定义之后,方能进行精准的外宣研究,如此不仅能够丰富黑龙江省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更能丰富其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文化内涵。

第三,完善外宣体系建设,向国际传播中国正能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够提炼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的建设路径,更能够帮助旅游文化外宣整体的完善,乃至整个外宣体系的建设。外宣翻译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本身就是一项建立文化自信、输出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树立文化自信,争夺文化话语权,重构世界文明秩序。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艺术的外宣翻译,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和向国际展示中国伟力来说,意义重大。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艺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让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走向世界,外宣翻译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李明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29

[2] 王晶.文旅融合视阈下黑龙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外宣翻译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2020年第9期

[3]马冬.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J].天下专栏 ,2021年01月10日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艺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少数民族民族艺术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31023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