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杨华

武汉市弘桥中学    430050

摘要:“大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突破时空场域限制,运用多样教学形式,协同多方育人力量,思政实践育人是思政课的有利抓手,推进“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用活各方资源、构建半小时实践圈、建设高质量的思政实践活动,从而实现“知信行合一”,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知信行合一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教育部等十部门于2022年7月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这些理念和方案都为在新时代形势下推进思政实践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导。

一、“大思政”视域下思政实践育人重要意义

(一)思政实践育人是破解知行分离的难题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突出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知行分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推进思政实践育人,用实践育人的方式增强思政育人的说服力、实效性,从而破解知行分离的难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做到真学真懂,才能真信真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思政实践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思政实践课既能将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利用实践活动来内化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促发思想道德的自觉行为。[3]思政实践育人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地走访,获得切身体会,激发新时代青年学生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内在情感认同度,清晰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内容,坚定理想信念,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三)思政实践育人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思政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抓手之一,有利于打通大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力实现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将思政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然而,当前思政课面临的窘境是理论教学依然局限在教室,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依然存在脱节现象,以及支持系统和合作机制不健全、家校社融合度不高,导致思政教师势单力薄,难以调动各方有益资源。这些都影响了思政实践育人效果。

二、“大思政”视域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优化路径

积极拓展思政实践育人的路径,做好思政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创新构建“半小时实践教育圈”,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相互协同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做好思政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

在“大思政”视域下做好思政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立保障有力的支持系统和合作机制,加大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强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区域育人资源充分挖掘、研究和转化,积极推进实践方式多维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

一是建立领导管理合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专门领导小组为主导进行组织协调,对本区域内的思政资源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全面有效地调动各方育人主体积极性,确保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方向指导。以武汉市弘桥中学为例,学校成立了囊括周边区域内相关机构单位在内的育人共同体领导小组,在公园、博物馆、社区、医院等挂牌成立“教育实践研学基地”,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完善实践研学合作长效机制,为师生开展研学实践提供便利支持。

二是健全各项激励保障机制。要积极构建思政实践育人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考核评价等多元保障机制,在岗位晋升、资金保障、组织安全等方面,全方面激励思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给以充分的肯定和切实的帮助,以免除其后顾之忧,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挖掘身边资源,构建半小时实践育人圈

一是挖掘周边活动资源。用鲜活的身边事、身边人上好“思政课”。笔者多次在全校范围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邀请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邀请最美志愿者、最美白衣天使走进大讲堂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把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坎里、学到学生的大脑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在启智润心的思政课中引导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讲好“思政课”既要扎根中国,又要面向世界,运用国内外鲜活生动的事例进行比较教学。

二是拓展身边场域资源。构建半小时实践育人圈,就是以学校为圆心,融合周边各项资源的同心圆,这是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半小时的距离,学生步行就能达到,便于学校常态化开展校外实践。每月定期在周边开展体验类、服务类、宣讲类、调查类等实践活动,如开展走访群众、慰问老人儿童、红色宣讲、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频率和效果。

(三)建设高质量的思政实践活动

一是融合社会思政资源,建设高质量的思政实践活动。“建设高质量的思政课,应当深入探索实践育人应用场景,引导青年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自身的相互协作和社会交往技能,培育责任担当意识,使实践教学不再只是浮光掠影地参观游览”[4]例如,在参观中思考:在学习“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组织学生走进“中国桥梁博物馆”,学生们自主选择一件博物馆展品,以展馆讲解员的身份“我为文物写解说词”,介绍展品特点、背后的故事,以及让学生为“百年巨变,建桥成就”展览推荐一座桥梁图片,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真懂、真信。

二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融合。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与热情,有序推进,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思、有所获,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增强志向,从而努力提高思政课的认同感、获得感,带动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从而达到“知信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政实践育人,是打破学科藩篱、校园围墙,担负思政培根育魂的重要使命、以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将“在课堂中讲”和“在社会中讲”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新模式,充分运用社会大课堂,讲好中国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通知.

[2]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黄鼎.“大思政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5):77-80.

[5]张劲松,刘惠燕.“大思政课”必须准确把握“事、时、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26-28.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区域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研究”(2022JA1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