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1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魏洪玉

  山东曲阜市委党校  273100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记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商君书·画策》中有言:“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中国共产党因革命而生、由革命而兴,依革命而强、靠革命而大。欲革他命,先自革,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动力源泉。

自知是自胜的前提和基础。正如《吕氏春秋•先己》中说:“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人们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战胜自己,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成为一个自知的智者呢?孔子曾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一方面要求反躬自省,一方面要求克己。反躬自省可以自知,克己则能够战胜自我。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儒,以精研《春秋》闻名,他能成就功名也是下了很大克己功夫的。《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他专心治学攻读《春秋》以至于“三年不窥园”的故事。对于常人来说,园林中有美景,尤其是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之时,一般人都喜欢到园林中欣赏美景,但董仲舒为了研习《春秋》,明明园林就在眼前,他连通过窗户缝隙看都不看一眼,更不要说去园子游赏,并且连续三年如此,不为园中美景所诱。宋代词人葛胜仲以“三年曾不窥园树,辛苦萤窗暮”赞叹其克己功夫。反求诸己是自知的出发点和应有态度。习总书记在讲国家之间合作时用过这样一句话:“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将自己置于合适的位置上。《庄子·人间世》中记载了颜回见孔子请行卫国的故事。颜回固守“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想去卫国平定暴政,治理天下。但在孔子看来,颜回“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孔子认为颜回没能客观认清自己的能力,德行修养不够又想强行去纠正暴君的行为,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自胜是自知的结果和目标。自胜是在自知的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言行,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因此,相对自知而言,自胜更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决心和魄力。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我的人,战胜自己的虚荣、骄惰、贪婪之心,正确地评价自己,衡量自己,做与自己实力相符的事情。如汉高祖刘邦,虽出身草莽,却真有自知之明,传说他曾与韩信就自己能够统领多少兵马有过一次争论。争论中,韩信坦言刘邦最多只能统帅十万兵士,而自己将兵却可以多多益善。刘邦对此虽然不大服气但最后也默许了这一说法。实际上,刘邦对自己领兵的能力是心知肚明的,纵观刘邦的一生,亲自带兵的场合并不多,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坐镇后方,极少深入一线指挥战斗。所以,刘邦算是“自知者明”的杰出代表。

而反面的例子,则是蜀汉的开国君主刘备。刘备慧眼识英雄,虽处穷途末路,亦能笼终一大批人才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于麾下,最终三分天下得其一,不可谓不能识人。然而,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刘备便贸然与吴国交恶,仓促之下自己带兵出征,完全不顾自己拙于带兵的现实,被吴将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最终落得白帝城托孤的凄凉局面。刘备不失为一位盖世英雄,只因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便落得如此下场,岂不可叹!克己之功是自知自胜、成就德业的关键所在,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关于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但“自知”与“自胜”无疑是历代英雄的共同品质。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然而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一次次化危为机,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带领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在风雨中把自己锤炼得更加自信和强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清醒地意识到“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既已有这种深刻的自知,也必能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而担负起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