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国产经导管二尖瓣夹合器及输送系统Neonova™治疗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短期安全性、有效性及技术特点,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其围术期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10例外科手术高危且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植入Neonova™系统二尖瓣夹合器,于术后即刻、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评估该系统治疗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短期临床结局、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手术技术学习曲线。结果①Neonova™系统治疗二尖瓣反流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反流程度显著减轻(P=0.003)。随访期间,装置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0.0%,1例患者反流程度加重,于术后37 d行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其余9例患者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改善为轻度(8/9)或中度(1/9)。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和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得分明显改善(均P<0.001)。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出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无显著增加(P=0.324)。随访期间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减小(P=0.008)。③手术时长60~300(175.8±75.2)min,手术时长与手术台次拟合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显示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显著减少(F=15.857,P=0.004)。结论Neonova™介入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外科高危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及临床症状。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国产经导管缘对缘修复系统治疗二尖瓣反流围术期管理的重要评估方式。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脑保护、主动脉根部、弓部病变认识的不断提高,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病死率逐渐降低,脏器灌注不良综合征日益凸显为影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的主要问题。夹层可能导致各个脏器灌注不良,以脑、心脏、腹腔脏器、肾脏、下肢、脊髓6个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总的发病率在30%左右。主动脉夹层是否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手术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累及器官的数量增多,病死率明显增高。腹腔脏器(特别是肠),灌注不良是夹层外科关注的重中之重。目前值得探讨的内容有:(1)主动脉夹层脏器灌注不良综合征的定义;(2)各个系统灌注不良的精准分型或分类;(3)建立更精准的的评分系统进行主动脉夹层术前风险评估;(4)脏器灌注不良综合征的处理,是采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优先或者时间优先或者个体化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植入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的CHF患者24例。植入术前及术后即刻,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房压(LAP)、右房压(RAP)、肺动脉压、跨房间隔梯度压差、心脏指数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舒张末面积指数(LAEDAI)、左房舒张末容积指数(LAED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舒张末横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和分流压差;评估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程度;记录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测试(6MWT)等,行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植入术前、术后PCWP/LA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个月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②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PCWP/LAP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显著下降(均P<0.001),跨房间隔梯度压差显著下降(P<0.001),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减低(均P<0.001),Qp/ Qs显著升高(P<0.001)。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APSE、RVFAC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LVEF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减轻(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显著改善(P>0.05)。LAEDAI、LAEDVI、LVEDVI、LVESVI、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A)、室间隔侧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S′)、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肺动脉内径、右房舒张末横径、右室舒张末横径和下腔静脉内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及分流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及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KCCQ评分增高、6MWT显著增加(均P<0.01)。⑤LVEF术前-术后、PCWP/LAP术前-术后、TAPSE术前-术后、RVFAC术前-术后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存在显著相关(rs=0.738、-0.730、0.738、0.723,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术前-术后是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687,95%CI=0.475~0.992,P=0.045)。结论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后可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与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是评价CHF患者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疗效可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慢性心力衰竭 D-Shant心房分流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筛选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子(apt),探讨apt与BMSCs的结合方式及能力。方法利用SELEX技术,以大鼠BMSCs为靶点,从构建的核酸文库中反复筛选、克隆、测序及分析,获得候选apt。流式细胞术测定和软件分析获得不同浓度(0、4、8、16、32、64、128、256 nmol/L)候选apt与BMSCs的结合曲线及平衡解离常数。胰酶消化实验探究apt与BMSCs结合的靶点,并观察apt体外捕获BMSCs的能力。结果流式细胞术与荧光共聚焦实验表明SELEX筛选第9轮文库与BMSCs结合能力最高。经序列分析适配子apt7与BMSCs的亲和力最高,平衡解离常数为(11.79±0.72) nmol/L。胰酶消化实验表明当胰酶消化细胞时间超过10 min后,apt7与BMSCs的亲和力下降甚至消失。体外捕获实验表明固定于培养皿上面的apt7能体外捕获骨髓细胞液中的大鼠BMSCs。结论本研究通过SELEX技术成功分离出能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大鼠BMSCs的特异性适配子apt7,为进一步将适配子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表面招募循环干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核酸适配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2016年ESC指南心衰分类,定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0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0.40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0.40~0.49为射血分数中间状态的心衰(HFmEF)。HFpEF和HFrEF的病死率相似,目前尚无药物证实能降低HFpEF病死率,寻找一种器械治疗HFpEF成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思路。2014年多种无源置入的心房分流器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HFpEF方面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包括IASD(Corvia Medical)、Ventura(V-Wave Ltd)和AFR(Occlutech)等。我国尚无该类器械的研究,本例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心房分流器D-Shant应用于人体的首例报道。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受者的心脏移植临床预后和术后肾功能变化趋势,并总结相关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原位心脏移植受者(≥18岁)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KD-EPI公式计算受者术前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发布的eGFR分类标准,将受者分为四组:M1组(术前eGFR≥90 ml/min/1.73 m2),M2组(术前eGFR为60~89 ml/min/1.73 m2),M3组(术前eGFR为45~59 ml/min/1.73 m2),M4组(术前eGFR<45 ml/min/1.73 m2)。比较各组受者术后1年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分析术前eGFR是否是受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次要终点包括术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住院周期和肾功能的变化趋势等。结果共纳入276例受者,其中eGFR<60 ml/min/1.73 m2的受者占24.6%。与eGFR≥90 ml/min/1.73 m2相比,调整模型后的1年内死亡率风险比分别为1.78(M3组,95%CI为1.31~3.39)和2.74(M4组,95%CI为1.41~5.32),且M4组受者的死亡率风险比、CRRT使用率及住院周期风险也明显增加;移植前eGFR中位数为73 ml/min/1.73 m2,术后3个月后降至61 ml/min/1.73 m2,此后逐渐趋于稳定,各组eGFR的改变趋势基本相似。结论心脏移植术前的eGFR是受者术后短期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移植术后3个月eGFR可能逐渐恶化,经过恰当处理,术后3个月后eGFR甚至好转。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心脏移植 临床预后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自2020年1月16日至2月26日,湖北省多个心脏大血管中心共完成3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1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包括Stanford升主动脉置换10例(55.55%),Bentall手术7例(38.89%);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4例(77.8%)。19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同时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的烟囱技术。结果本组住院30天内无死亡病例。术前核酸检测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7例,疑似3例进行急诊手术。大部分手术(62.2%,23/37)采用了三级防护,11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查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目前尚未发生医护人员感染及患者交叉感染。结论在疫情期间,术前应仔细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合并COVID-19。应遵循"肺炎疫情防控为重,确诊病例首选保守,择期手术尽量延迟,急危重症合理手术"治疗原则,可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避免疫情扩散。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血管外科 主动脉夹层 急诊手术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2019冠状病毒性疾病(COVID-19)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临床关注焦点。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卫健委均发布了关于COVID-19诊疗的临时指南和诊疗方案,这些综合性指导文件为一线临床工作制定了基本规范。然而心血管外科疾病有其特殊病理生理特点,尤其是心血管急危重症常须急诊手术治疗,亟需制定相应管理策略。自2020年1月16日至2月12日,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各类心血管急危重症急诊手术15例,其中明确排除COVID-19感染9例,疑似感染6例,无确诊感染病例。围手术期成功率100%,无相关医护人员感染及患者交叉感染,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本文基于该中心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相关经验及管理策略,与世卫组织临时指南和国家卫健委方案进行对比,希望能与之互为补充,为COVID-19疫情下心血管外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COVID-19 心血管外科 急诊手术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儿童心脏移植关键技术和方法,为中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完成的47例儿童心脏移植临床资料,观察受者临床特征、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全因死亡或再次移植为主要终点事件,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47例患儿心脏移植时年龄为(10.3±4.8)岁,男性24例,女性23例,体质量(32±15)kg,术前肺动脉压(33±12)mmHg。原发病包括:心肌病3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和心脏肉瘤2例,4例患儿既往有心脏手术史。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均<10%,供受者ABO血型相同39例,相容8例,供受者体质量比1.6±0.6。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30±115)min,其中24例冷缺血时间>6 h。采用双腔静脉法37例,双房法10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19±53)min,体外循环并行辅助时间(80±4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32 h(13~1 250 h),ICU停留时间中位数7 d(5~11 d)。术后20例受者发生一种或以上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不全7例、排斥反应3例和血液系统并发症1例。受者术后3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7±5)%(57%~79%),46例受者顺利康复出院,1例术后59 d死于肺炎。截至2019年6月30日,46例受者平均随访时间(42±31)个月(6~129个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4%、93.01%和93.01%。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本中心儿童心脏移植术后近、中期生存率良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儿童心脏移植技术流程,行之有效,值得借鉴。

  • 标签: 儿童心脏移植 单中心 生存率 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