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由休谟归纳问题引发对归纳推理合理性辩护目前主要有种进路:逻辑辩护、语境辩护和可靠论辩护。这种进路推进了归纳问题解决吗?对种进路解决方案加以考察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按照怀疑论要求辩护一般归纳推理有效性是不可能、无意义,但是对特定语境归纳推理可靠性辩护是有意义,也是可能

  • 标签: 归纳辩护 逻辑辩护 语境辩护 可靠论辩护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两个方面的“第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实体划分,“一分为”只具数字比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性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存在与发展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发展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基础性不能有深切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哲学理念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与独立性,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性,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生命意义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建设与文化价值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一偏,一为唯识化心性哲学,一为经学化政治哲学,加上外来只着眼于关系主义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偏”。相应于此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交互整合,形成一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角色伦理。

  • 标签: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三偏 三正
  • 简介: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明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 标签: 盖梯尔问题 认知运气 过程可靠主义 德性认识论 反运气认识论
  • 简介:技术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形成了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社会建构论。技术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种不同模式。

  • 标签: 儒佛关系 儒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 简介:反讽在罗蒂政治哲学中呈现出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去圣化和知识分子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东西均》一书是方以智中晚年代表哲学著作之一,在明末清初"教合一"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教归儒"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系统阐述、对"名教"现实意义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死亡哲学思想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一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学术理想。而其"折衷"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帛书《五行》经部和竹简《五行》之中呈现出严谨经—解—再解层解释关系,完全不需要调整现有的顺序。解特征是比较完整地阐发经旨意,并解释其中每句话。再解特征是重点解释解中重点词汇,作延伸说明。按照经—解—再解解释关系对应竹简《五行》和帛书《五行》经部,一些看似费解文句意义便可以得到落实。

  • 标签: 《五行》 再解 三层解释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2013年9月22-26日,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届中德(欧)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前,第一届论坛于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召开,第二届论坛于2012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中德(欧)科技哲学论坛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科学技术哲学界之间学术交流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进一步开展更深入合作研究之可能。

  • 标签: 科学技术哲学 论坛 中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大学 综述
  • 简介:郑玉《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2011年7月19日,正值《哲学分析》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

  • 标签: 哲学分析 哲学研究 论坛 当代 上海社会科学院 综述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一章中列出了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性。这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一必然性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是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论》到《成己与成物》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一为对书“写作特质”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论”一词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2015年4月15日-16日,由衡水学院、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河北省衡水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韩国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对董子思想与文化中诸多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资铸造"董子圣像"落成典礼,旨在构筑董学研究与传播核心平台、培养董学研究后继人才海内外第一家"董子学院"揭牌仪式,也在此隆重举行。

  • 标签: 董子 天人三策 香港孔教学院 汤恩佳 大董故庄 罢黜百家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故事》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